初中历史五大科目的培养
首先,巩固学生的学术基础
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学生学术素养形成的基础。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深化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让学生更充分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历史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不妨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加强渗透。比如,可以有意识地在理论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以时间为轴,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老师也可以尝试综合讲授那些有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这也是巩固学生学术基础,让学生知识更加系统的一种方式。
比如《资本主义时代的黎明》一节,教材的定位是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欧洲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它的指引下,欧洲人开始向外探索和扩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掠夺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世界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能有效地建构这一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这一历史阶段的一些典型事件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慢慢独立思考和分析很多问题,会逐渐形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眼光。这其实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一个标志,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老师们注意。学生在对历史没有充分认识之前,很容易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一些事情会有片面或偏执的认识,形成对问题的过度或不当的看法。这时候老师一定要多关注,多引导,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问题。
历史课程的教学必然与爱国主义挂钩,这体现在很多课程的实施中。但我们经常看到,在教师不当或过度的引导下,学生的爱国热情泛滥,甚至丧失了理性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警惕了。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辩证地看待我们民族所经历的这些历史进程,理性爱国,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比如中苏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苏联失败了,中国成功了。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不同于苏联的事实出发,立足于自己的国情,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而找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指导学生分析史料时,要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贯穿历史线索,最终学以致用。通过历史学习可以正确看待今天的现象和事物,并在此基础上理性爱国,形成正确的民族感情。
第三,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基于历史课程的一项非常值得重视的学科素养,也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要逐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老师也可以列出一些具有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来和你在课堂上分析讨论,这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
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依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记录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阅读中形成完善的知识链,举一反三,实现学科内的迁移。只有养成这些习惯和技能,学生才能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来评价历史事件,揭示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发展,最终形成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