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是如何消退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传染病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话题。比如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影响了整个历史进程。直到18世纪欧洲发明了牛痘疫苗,传染病才逐渐被人类控制。然而,2003年的非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包括仍在非洲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没有发达的医疗和先进的技术。他们是如何应对一次又一次的瘟疫的?

在我国古代殷墟的甲骨文中,有虫、法、疟、病等字的记载,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有疾病可以传染他人,但当时并不了解病因。

到了公元二年汉朝,幼州发生大疫,有文献记载了当时的防控措施:患有疾病和疫病的人,为了购药,放弃了自己的家园。这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应该对病人进行隔离,集中治疗。这是在汉平帝时期。当时王莽虽然即位,掌握实权,但汉朝的政治还是比较稳定的,还是有国家实力救灾的。乱世,救灾保障难。三国时期,疫病横行,建安七子中有五子死于疫病,人民生命安全无法保障。曹植曾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满屋有哀号之哀”,魏晋南北朝永嘉时期更是战乱频仍,“江河满尸,遍野白骨”。此时根本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民众只能四处逃难。

大灾之后,大疫,古代经常爆发洪水。水灾过后,往往会爆发大规模的疫情,比如北宋清朝时期的河北水灾,以及次年三月的疫灾。

例如,政府实际上非常重视这些流行病。到了宋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分发药物,但能力有限。它通常能做的是隔离病人,焚烧或掩埋尸体。好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疫情传播缓慢。一段时间后,感染者全部死亡,疫情平息。当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当然,中国的医学家也一直在探索解决疫病的方法,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明清吴有兴的《鼠疫论》。早在11世纪,中国就发现接种水痘疫苗可以预防疾病,比欧洲早了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