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历史的上海海关大楼是如何见证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的?

1927 65438+2月,江海关(原上海海关)大楼宣告竣工,总高度79.2米,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两年时间花了400多万元建成。在刚刚过去的2017,11这一个月里,上海海关的进出口额达到了5356.6亿元,创下了单月的历史新高,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约有179亿元的货物通过上海海关进出口,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0%以上。用“外滩一寸土地,海关命脉聚宝盆”来形容海关大楼一点也不为过。

“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上海海关大楼也是国家的象征。作为这里的工作人员,我们不仅为这座历史建筑感到自豪,更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海关副关长乔说。

从上海海关大楼落成90周年主题图片展到1878可以看出,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隆邮票》是由江海关发行的。回溯到1867,通过江海关可以看到清政府第一次出国参加世博会的老照片。在过去的40年里,它参加了多达29次的博览会。截至目前,上海海关档案馆存有1867-1905年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几乎全部展品目录。

1950年2月,江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同年,上海海关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海关法,次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由商神的拐杖和金钥匙组成的关徽设计也出自上海海关工作人员之手。1978年初,上海海关9位关员联名上书,提出恢复关税单独征收的建议,有力助推了国家外贸改革开放。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海关大楼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第一”: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在上海外高桥成立;上海港在全国率先实现“365天,天天通关”;中国第一个保税港区在上海洋山港封关。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成立...

上海海关大楼一楼大厅屋顶的马赛克马赛克,历经90年依然美丽。(照片摄于6月5438+2月21)新华社记者任宇摄

海关的钟声随着岁月回响

上海海关大楼不仅是外滩“世界建筑博览会”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其巨大的铜钟也赋予了外滩生命的律动。自从1928年元旦零点演奏以来,只有在威斯敏斯特和东方红刻的两首曲子,从这里流传到了四面八方。敲响的钟声就像一座城市的心跳,记录着不同时代岁月的回响。

58岁的魏云寺于1982入关,从1991开始一直是大钟的守护人。到现在已经27年了。在此期间,除了极端天气、风筝线缠绕等原因,从未出现过管理者的人为因素导致时钟停止的情况。这一成就的背后,需要魏云寺一周爬三次117螺旋楼梯,操纵三个重约一吨的钟表作品,准确核对时钟时间;魏云寺有必要连续27年放弃休假,坚守岗位;这需要魏云寺像对待孩子一样,对一大四小五口铜钟的贴心理解和全身心投入。

“做一件事久了,会产生感情。此外,我守卫的大钟和伦敦的大本钟、莫斯科的红场钟一样有名,全世界都知道。我觉得自己不仅是在履行一个海关关员的职责,更是在守护上海的历史和荣耀。虽然工作有点枯燥,但我觉得这份坚持很可贵,我会把这份责任传递给下一个。”魏云·坦普尔说。

随魏云寺一步步爬上钟楼的发条层、机械层、发音层,触摸精准独特的机械钟,看浦江两岸一排排高楼大厦,仿佛在读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讲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钟楼最高的一层是国旗层。每年的元旦、五一、七一、十一,魏云寺都会更换这面规模最大的五星红旗,以确保飘扬在海关大楼上空的国旗不会破损、褪色。

“90年的海关大楼经历了无数风雨和历史变迁,但我认为她仍然坚如磐石,充满活力。”魏云·坦普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