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土坑村小学生作文400字。
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土坑村榜上有名。近日,笔者走进了这座完整反映了相关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当地民族特色的古村落。
土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据介绍,福建莆田贵族柳宗孔因躲避“京南之变”,举家定居于此。明永乐、清乾隆年间,刘后裔在南北两侧分四排修建,古建筑40余座,形成绵延数百米的壮观古建筑群。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土坑村古民居建筑群落现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明清建筑27座,有民居、祠堂、寺庙、书院等。
穿梭在古村落中,四栋是完整的三进五开间,其余是两进三开间。建筑风格多为斗穿式结构,硬山屋顶或卷棚屋顶,屋脊高耸,各种雕塑,图案古朴,令人目不暇接。
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或蹲或立或卧,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石柱、石鼓、石花架,随处可见;古建中摆放着古陶瓷大桶、小铜铸锅、木垫,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
据村里的长辈说,刘在清朝乾隆年间合伙买了18的有桅帆船,从海上去关东做生意。最终,他变得富有,被称为“刘百万”。其三重甲古民居更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欣赏价值,受到古建筑专家学者的青睐。
走近“刘百万”古,14对着高约1.5米的旗杆青石十分显眼,标志着要做状元的盛景,古建筑占地1739平方米,据说有100个门,99个窗,42个房间,11个天井,很神奇。
除了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土坑村的民俗风情也引人入胜,“土坑戏”、“北关乐”、“打郑谷”、“吃祠堂”等传统民俗活动依然可见。风俗、生活习惯和闽南文化在这里一脉相承。
遗憾的是,现存的27座古建筑,有的被废弃,有的倒塌,住在古建筑里的人大多搬走了。只有几个老人恋恋不舍,偶尔有村民回到古建筑里溜达。
“以前大错住着十多户人家,近百人,场面很热闹。现在三户四口人。”76岁的林阿婆住在“刘百万”古楼里,她说,“大楼里的后人都出去打拼了,在外面盖新楼,我和老伴却喜欢住在这里。”
曾经住在另一栋古楼的83岁的陈阿婆虽然搬了新家,但还是经常去古楼看看。“为了让百姓有个团聚的地方,现在这座古建筑被后人自发修复,仿佛回到了过去的繁华时代。”陈阿婆说。
对此,后龙镇副镇长刘宗强表示,土坑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后,以“抢救第一,重点保护”为原则,开始保护古村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并委托厦门大学闽台建筑研究所承担了土坑古村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将最具特色价值的18座古建筑列为重点保护。
此外,土坑村还被列入泉州首批“2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正在重铸古老的闽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