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底国内有哪些著名的影楼?
(1)丰台照相馆
北京第一家照相馆“丰台”照相馆,创建于1892(光绪十八年),创始人是从日本归国的任景丰。丰台照相馆规模很大,有10多名员工,并聘请了摄影师刘、许等人。在拍摄方面,丰台做了很多尝试,在北京以拍照和合影出名。
6月9日,1929,北京一家报纸《画报周刊》刊登了一张由丰台照相馆拍摄的中国戏曲演员的随意肖像。照片是清末田纪云、朱素云、鲁的中年照。原标题是:
光绪二十年摄于琉璃厂凤台照相馆。
这张照片拍摄于1894,是丰台照相馆最早拍摄的照片。
除了拍摄话剧照片,丰台影楼还尝试拍摄话剧电影。为此,任景丰从德国商人奇洛夫洋行购买了一架装有14卷胶卷的法国产木壳手摇照相机,开始准备拍摄。1905年秋,电影《定军山》在丰台影楼室外庭院开拍。这是一部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丰台照相馆技术员刘担任摄影师的戏剧纪录片。电影* * *拍摄了三天,包括“刀舞”、“对抗”、“志愿”等场景。
《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电影。之后丰台照相馆连续拍摄了7部,直到一场大火让丰台伤得很重,才停止拍摄活动。
(2)艳芳照相馆
广州艳芳照相馆是清末办银行的黄若云创办的。
艳芳照相馆主要拍人像和家庭,也拍大团体。艳芳因为拍摄质量好,在广州、香港、澳门、海外华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有顾客小时候在燕芳拍照,多年后扶老携幼回燕芳拍“全家福”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颜芳还为几位名人拍过照。孙中山早年在广州革命活动的照片,很多都是颜芳拍的。比如1923,孙中山先生在永丰舰上与宋庆龄女士等人的合影。艳芳照相馆还把一张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像放大到36寸并精心装饰,挂在大厅供人观赏。
1927年,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教书的时候,也在艳芳照相馆拍过照。鲁迅在日记中这样记录:
9月11日,晴。下午,江清三来到艳芳与他合影...
这张珍贵的照片现在在广州鲁迅博物馆展出。
(3)张定照相馆
天津张定照相馆的前身是广东人黄国华创办的“常恒”照相馆。
后来,在天津盐商王的牺牲下,摄影家王接管了,并于1904改名为鼎昌。由于规模的扩大和新布景的加入,鼎昌照相馆跃居天津之首,为上流社会名流拍摄人像。
1912年,王去世,鼎昌由店内徒弟王润泉、李接手,改名为“”。此后,张定照相馆再次扩大规模,业务蒸蒸日上。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张定照相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那时候其他大的影楼都是流水线作业,每个人负责拍照、冲印、烘干、放大,彼此不接触,照片质量不好保证。张定影楼多年的做法是专人配合,把拍摄和后期处理作为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互相配合。这种方法既保证了照片的优良品质,又体现了一定的艺术风格,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张定照相馆为许多名人拍过照片。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期间,多次在张定照相馆与老师和同学合影。1920年初,周恩来等学生领袖因组织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当局拘留。7月出狱时,受到天津学界的热烈欢迎。张定照相馆闻讯后,立即派摄影师前往现场,免费为获释代表合影留念,以示支持。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也是由张定照相馆拍摄的。时间是2月4日下午,在天津曹家花园。
(4)华钥照相馆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上海在短短的50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摄影业也蓬勃发展,居南方各省之首。上海摄影界有四大影楼,号称“四大天王”。其中,最著名的是华钥照相馆。
华钥照相馆是由摄影家施德志创办的,在沪上颇有名气。庚子年后,华钥照相馆分为东馆和西馆。东馆位于“投掷场”,史德志拍照。因为来这里的人太多,史德志不得不声明自己每天早上只拍三个小时。史德志熟悉化学,对摄影用光很有讲究。他主张色调要有深度的变化,突出主体的立体形态。这个创意突破了中国摄影师只用平面照明的传统。史德志擅长放大巨幅照片,让人像更生动。此外,他还拍摄了许多女士的彩色照片,很受顾客的欢迎。
西馆位于室内装饰华丽的“马场”,摄影师是史德志的女儿。那时候的中国,影楼里还没有女摄影师。华钥开创了这一先例,并宣扬:
为女人拍女人的照片和男人女人的照片有着深刻的区别。
史德志的女儿也精通摄影。"他的技术和他父亲一样好。"父女* * *一起经营照相馆,在当时是一段佳话。
(5)王凯照相馆
王锴照相馆也是上海著名的照相馆。它的主人名叫王迟开,所以取名“王锴”。
1927期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运动会主办方以招标的方式招商承包运动会各类体育摄影。
王锴照相馆以高价竞标,赢得了远东运动会的摄影权。《王锴》挑选了技术高超的摄影师组成四个小组在运动会上拍摄。这些活跃在运动会各个角落的摄影师,在比赛过程中,用崭新的小相机捕捉到许多精彩的场景。“王锴”连夜将这些照片冲洗出来,低价卖给报社,条件是在刊登的照片下面印上“上海王锴拍照”的字样。
由于远东运动会的巨大影响,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一事件,王锴照相馆拍摄的体育照片自然受到报纸的青睐。从8月27日到9月7日,1927,上海申报刊登了49张体育照片,其中37张是王锴照相馆拍摄的。“王锴”因此闻名全国。
王凯照相馆以质优价廉和服务态度好而闻名。当时全国各地摄影师月薪普遍在20 ~ 60元,而王锴则以100银元的高薪聘请名师,提高拍摄水平。摄影器材也用名牌产品,劣质器材坚决不用。为了避免震动对拍摄的影响,王锴影楼还在楼梯和摄影棚上铺设了橡胶垫。在灯光方面,王锴也做了改进,拍出的照片清晰明亮,精神饱满。
王锴照相馆对照片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王炽凯经常亲自检查照片。如果他发现有一些缺陷,如眉毛断裂,眼睛大小不同,反光眼镜,形状不好,色调不正确,他要求摄影师重拍,重印和重建,直到客户满意。
(6)中国照相馆
中国摄影公司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1956从上海迁至北京,并更名为中国照相馆。
姚,本馆著名摄影师,曾于1938至1956在上海中国摄影公司任摄影师。后迁居北京,任中国照相馆副经理、经理,北服(集团)公司摄影行业技术顾问。
姚刻苦钻研摄影技术,精益求精,先后为总理、委员长、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留下了人们永远铭记的照片。还编著过《人像摄影》、《如何拍好光线人像》等专业书籍。,孜孜不倦、满腔热情地向全国的同行和摄影爱好者传授技术,在人像摄影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三,劈叉照和化妆照的盛行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使照片更富有戏剧性,我国早期的影楼不断更新影楼的布局,同时推出了“二人照”和“化妆照”。这两种摄影风格曾经风靡中国。
“化妆照”是指拍摄者按照一定的意图或观念,让拍摄对象穿上特定的衣服,然后以各种身份充当“角色”进行拍照。扮演的角色有很多种,有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有各行各业的典型形象,有理想人物等等。
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双照”。
自己拍两张照片比较常见,服装态度也不一样。然后把它们合二为一。两个自我就像客人和主人,或者像主人和仆人。它被称为“二自图”,但如果一个人骄傲地坐着,一个人可怜地向坐着的人跪下,名称和颜色就会不同:“寻找自己。”
除了鲁迅先生提到的两张底片合成的方法,有些照相馆还采用两次或两次以上屏蔽曝光的方法。可见当时的摄影师有着娴熟的摄影技术和暗房制作水平。
化妆照和分镜照对中国的摄影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的照相馆里,依然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