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论文的格式是怎样的?

1,史料引用的规范化

如前所述,重视史料的引用是撰写历史论文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一篇历史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史料的引用还存在一个规范性问题。本规范的具体要求是:

(1)尽量用一手资料,靠一手资料说话,少用二手、三手资料。这个标准要求实际上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相对来说,一手资料比二手、三手资料更真实。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点。即使是第一手资料,也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是主观的,所以也存在一个分析筛选的问题。

(2)引用的材料必须详细注明出处。引用资料包括两种:直接引用文献原文和报道文献意思或他人学术观点。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详细说明来源。一方面,文章用有出处的史料作为论据,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注明出处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属于文学道德问题,也可以避免抄袭。不要让整篇文章振振有词,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观点或具体表述,却没有一个引号或出处。

2.论文表达的规范性问题。

(1)历史语言问题。中国古代史家普遍认为,史文献言之可达意,言之可达道,即所谓朴拙之作。重视文史之别当然是对的。历史语言不能像文学语言那样随意夸张和描述,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对此的理解不能是绝对的。历史叙事可以详细描述。比如司马迁写《鸿门宴》的时候就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使得历史文本读起来更加生动,人们绝不会认为司马迁是在胡编乱造。特别是写历史人物和具体事件,描写一些事件场景,刻画人物心理等。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是完全可能的,增强了历史文献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2)论文的格式。一般来说,历史学术论文强调对事实的考查,必须以论据、叙述、论述为基础,即史论结合。如果一篇文章只有论点,没有论点,或者论点不充分,那么它的论点就站不住脚。同样,如果你不能提出论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就不能成为一篇学术论文。同时,学术论文的文体是多样的,包括一般的研究论文、笔记、综述、书评、动态评论等不同形式的论文,当然也有一些具体的、不同的规范。比如读书笔记,主要是写自己的一点点经历或体会,没有长篇大论,但言之有物;Notes类似于notes,但是更加灵活;书评是把握原著的基本精神、学术价值和地位,从而做出恰当的评价;动态复习主要是梳理一个学术问题的发展。

(3)符号规范问题。除了基本句子符号(标点符号)的准确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数字的标注。按照现行出版标准,正文中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份的数字和年份;对于古代皇帝的年表,需要使用汉字的数字符号,同时要在紧接其后的括号内注明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相应编年。

(4)参考文献描述的问题。学术期刊中的参考文献大多以国家标准为标准,但也有期刊有自己的参考文献,应根据投稿期刊的具体要求进行。

文章转载自《云》杂志,论坛里有关于论文格式的详细介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