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正教历史

10世纪下半叶,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迎娶拜占庭王室公主安娜。安娜去基辅时有希腊东正教僧侣陪同。988年,弗拉基米尔受洗入教,下令全国在第聂伯河受洗入教。此后,各地建立了教堂和修道院,并派遣传教士到北方传教。12世纪,莫斯科公国兴起后,东正教常被视为俄罗斯民族团结的旗帜和象征。

从1037到1448,基辅的主教由君士坦丁堡的普世牧首任命。佛罗伦萨公议(1439)后,俄罗斯东正教在莫斯科大公的支持下,于1448年自行召开主教会议,选举梁赞主教和俄罗斯约拿为主教。1453年,拜占庭灭亡。希腊东正教的四大牧首辖区都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俄罗斯东正教的高级僧侣在给沙皇的书中多次指出,莫斯科是直接继承罗马和拜占庭,是“第三罗马”。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俄罗斯帝国史有一定的影响。伊凡雷帝登基后,对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管辖下的俄罗斯东正教的从属地位不满。1584年,他的儿子费多尔登基。为了赢得贵族和东正教的青睐,鲍里斯·戈东诺夫利用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耶利米二世的机会,说服他在莫斯科筹集资金,并获得他的同意,建立独立的俄罗斯东正教。乔夫成为第一任族长。此后,俄罗斯东正教在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四大牧首辖区之后,排名第五。

从1453年到1887年,乌克兰有一个全俄罗斯和基辅教区,受君士坦丁堡管辖。1596年期间,大部分乌克兰东正教神职人员和信徒加入了天主教,但保留了东方教会礼仪。1687年,该教堂被纳入莫斯科主教辖区。

17世纪,俄罗斯教会的历史被称为大主教时代。尼康从1653到1656进行了一系列的礼仪改革。改革遭到旧礼仪派的反对,使教会分裂。尼康因主张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干预国家事务,受到沙皇的怀疑,最终被流放。然而,尼康的中央集权改革是在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的支持下实施的。沙皇彼得一世登基,再次改革俄罗斯东正教。1721年,彼得颁布敕令,废除俄国东正教宗法制度,成立政府管辖的宗教事务最高会议(中国曾译为主教府)管理教会,首脑由沙皇直接任命。同时,在全国8个省设立主教区,主教由最高宗教事务委员会向沙皇提名,由沙皇决定任命。

1918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了“政教分离、政教分离”的法令,以吉洪为首的俄罗斯东正教对苏联政权采取敌视态度。1922 ~ 1923年期间,以亚·维韦登斯基和f·克拉斯尼克为代表的教士团体组织了一个临时的高级教会行政机构,主张废除父权制,改革教会。后来,由主教、牧师和和平信徒参加的全苏主教协会成立,取代了牧首。1943年恢复宗法制度,阿列克谢为族长。1961年,俄罗斯东正教牧首辖区加入世界基督教联合会。自第二届梵蒂冈理事会以来,与罗马教廷的对话已经开始。1971年,俄罗斯东正教会召开地方主教会议,选举皮米安为宗主教,讨论与旧礼仪派关系正常化。

苏联有四个宗主教监管的教区,即列宁格勒、基辅、克普茨奇和塔林-爱沙尼亚。有76个主教教养区。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敖德萨都有东正教学校,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有一所神学院。出版《莫斯科牧首办公室杂志》、《东正教会公报》和《神学论文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