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灯笼也统称为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象征团圆的红灯笼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营造节日气氛。后来,灯笼成了中国人民幸福的象征。经过历代花灯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精湛的工艺。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供人们欣赏的灯笼。中国的灯笼由各地区生产的竹、木、藤、稻草、兽角、金属、丝绸等材料制成,结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装订、针刺等技术。宫灯和纱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灯笼。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寺庙和客厅里到处都有灯笼。仔细算了一下,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纸灯笼可能是东汉发明纸以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用于照明,也是一种象征。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笼(也就是宫灯)代表婚礼庆典;竹灯笼宣布这是一个葬礼场合;伞灯(字姓灯),因为“灯”和“丁”读音相同,表示人丁兴旺。所以,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盏姓灯挂在屋檐下,挂在客厅里。时至今日,神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是这一习俗的延续。

不过,元宵大概是元宵节最让人遐想和期待的了。元宵节看灯的习俗起源于汉初。唐朝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家的富强和安全,人们挂起灯笼,用闪烁的灯光象征“彩龙吉祥,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打灯笼的习俗也就广为流传。朱元璋建都南京时,在秦淮河上烧了一万盏水灯。永乐朝立午门?山上的灯柱和华门外的“灯笼市场”使北平仍有“灯市口”街。民国以后,灯笼的做法虽然还在,但是平淡多了。幸运的是,如今灯笼因为在国内的热度,逐渐在家居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灯笼的一些材料从纸和竹子变成了布、塑料和铁丝,它们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的有很大不同。

传统上寺庙以黄色为主,灯笼的大小和颜色都是根据个人喜好来变化的,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灯笼除了照明还有其他意义。私塾(古学)每年正月。

开学时,家长会为孩子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燃,象征着学生美好的未来。叫做“开灯”。后来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因为发音与“天鼎”相近,所以灯笼也被用来为孩子祈福。日据时代,爱国人士在灯笼上绘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有代代相传的意义。

关于打灯笼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东汉皇帝刘庄提倡佛教。他听说正月十五有佛门高僧观舍利子,点灯笼拜佛,于是那天晚上所有的士绅和老百姓都挂灯笼。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朝开元年间,为庆祝国家富强、人民平安,人们扎灯笼,以闪烁的灯光象征“彩龙吉祥、民富国强”,打灯笼的习俗从此广为流传。

关于打灯笼的起源,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传说很久以前,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地球,却被一名毫无防备的猎人射杀。天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地,烧毁所有的人和动物的财产。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看到百姓无辜受苦,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百姓。一个聪明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求每个人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装饰自己的家园,放鞭炮,放烟花,让天帝以为是天兵放的火。正月十五的晚上,皇帝低头一看,发现连续三个晚上,世界都是红色的,噪音震耳欲聋,以为是火的火焰。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每家每户都在正月十五挂灯笼来纪念这一天。

根据其形状,灯笼目前分为泉州风格和福州风格。其中,泉州风格是中国灯笼的代表。

春节挂灯笼可以从除夕一直挂到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