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

虽然古希腊的哲学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的,但神话传说中的神和半神都是世俗人的投射。有学者在谈到古希腊神话中神的特征时指出,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为创造了世界,但奥林匹斯山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为了征服世界。这是古希腊神话的可贵之处,以神话的形式体现了古希腊人积极进取的态度。西方哲学从神话中诞生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现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和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哲学家注重对宇宙的研究,这一阶段的哲学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起源的不同回答和哲学家生活的不同地区,形成了米利都学派、埃菲尔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气’为世界的本源;艾菲尔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按照规律燃烧和熄灭的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视‘数’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万物皆有数’;埃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视为虚幻的幻象,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可改变的、不可分割的。

后来的自然哲学家提出了‘四大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来探索世界的起源;还有人进一步探讨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认为存在着最微妙、最动态、最物质的东西‘奴隶’,它使热和冷、干和湿相对应,使‘种子’从原来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的东西。

研究转型

②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心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这个时候,智者们并不相信真实的存在和客观的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是同样真实的,对与错、善与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自称‘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而且是有可能认识的。真知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是反诘问。

(3)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还有一个永恒的、真实的理念论世界。理念是个体事物的“范式”;个别事物是不完美的‘影子’或完美思想的‘复制品’;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知的来源,真知是不朽的灵魂对观念的‘记忆’。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他把这种观念称为“形式”,认为“形式”不可能脱离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

具体事物由物质因素、形式因素、动力因素和目的因素组成。物质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将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也提出了‘第一推动者’,事物的终极目标,运动的终极原因,认为是没有物质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死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结合。在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哲学流派,主要包括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他们在前人思想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伦理和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为传统逻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哲学

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其作用是为信仰做出理性的解释。5 ~ 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一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普遍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已故罗马哲学家A.M.T.S .波艾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体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性存在于个体事物中,而个体事物本身并不是物质的。爱尔兰哲学家J.S. Elliugenna认为宇宙整体是最真实的,上帝是整体,它创造一切,包容一切,超越一切。上帝不同于万物。万物都是神的一部分,但神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在中世纪早期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流派。以法国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的唯名论认为,只有少数事物是真实的,个体先于普遍,普遍只是一个名称,而‘普遍’只是人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神,只承认圣父、圣子、圣灵的分别存在。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认为,真正存在的是“共相”,而不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存在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万物之前。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现实,认为个别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世教义,认为个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的真实,认为个人的罪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神实在,认为三个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

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期,由于教会的衰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经院哲学衰落,哲学日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芽,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

现代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是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回到了人间,从而发现了自然和人本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 ~ 17世纪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与自然,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是两种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灭论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普遍提倡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经院哲学的演绎法。意大利人b·特莱西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冷热对立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就是上帝,是由单子组成的。

清单是物质与精神、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很多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夹杂着魔法、炼金术和占星术,这给他们的哲学思想带来了大量的想象和虚构。

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二阶段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哲学关注的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关系,形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获得的外界感觉是知识的源泉,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是物质的,物质是动态的、多样的。他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思想是外部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斯宾诺莎(B. Spinoza)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自然,但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觉得经验是不可靠的。斯宾诺莎把自然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和外延是统一的、唯一的实体的两个属性,个别的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理性地把握独特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的事物。

以笛卡尔和G.W .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性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晰而不容置疑的公理的基础上,通过具有理性认知能力的清晰而准确的推理才能获得。笛卡尔提出‘自然概念’理论,认为人的理性认知能力是自然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在生活中也是固有的、自然的。但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的独立存在,也承认物质实体的独立存在,把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统一为一个绝对的实体‘神’;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最初都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惯或自然潜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要经过加工才能真正出现。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的结论是,除了被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休谟进一步认为,现实中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组成,知觉之外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还有一批对西方哲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式唯物主义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第二阶段总体上具有机械形而上学的特征。

从18年底的康德哲学开始,现代西方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前四种人在克服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前提下,力求在思维的基础上统一世界,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和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的感官经验之外有一个‘事物本身’,它是感官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无法被认识。对客体本身的刺激使人产生感官体验,然后将主体的感性和知性知识与时空、12范畴等认知的先天形式相结合,对感官体验材料进行整理,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高于知性的最高综合能力,它要求理解世界的本质,但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现象绝对化,认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必然会陷入伪相。费希特进一步废除了康德的‘物本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进一步实现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样的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上看是对立的,实际上是相同的,都是不加区分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看作是“绝对观念”本身的进化过程,认为绝对观念本身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观念本身沿着正反合一三段论的模式进行概念进化,使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自然的进化产生了具有自知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逐渐从认识自然发展到认识自我和意识本身,最终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回归到绝对理念本身。费尔巴哈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影响最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他批评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是唯一的现实,除了自然和人,什么都没有。神和上帝都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产物。人创造了上帝和上帝,而不是上帝和上帝创造了人。人生于自然,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的产物。没有自然,思维就无法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精神自然产生自然。然而,费尔巴哈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

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体系包括朝鲜哲学、日本哲学、巴基斯坦哲学、斯里兰卡哲学、越南哲学、伊朗哲学、伊斯兰哲学、俄罗斯哲学等一些地区。

他们或多或少受到三大哲学传统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哲学思维特点。其中,伊斯兰哲学在中世纪向西欧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也使亚里士多德哲学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