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有什么历史渊源和传说?
最早第一次称“怀菊”并将“怀”字与“菊”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唐政府颁布的《唐本草图经》,其中说:“河内全称蒿。武陟菊称怀菊”。唐佚名《天宝单方图》也说:“故人南阳谷与田。.....蒿蒿,河内有名的地方”。这里所说的“南阳”是指武陟等焦作市所辖的县,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后面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菊花的重视。北宋苏颂编的《本草纲目》也说:“菊花随处可见,尤以南阳为甚。”这里说的“秦地”,就是秦淮地。
山药被称为怀山药的最早文献是明代医学家龚延先撰写的《手氏宝源》,首次提出了怀山药的名称。《神农本草经》载:“河南山药好。”
牛膝前面“淮”字头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宋代(1061年)苏颂的《图说本草》,其中苏颂指出“牛膝在今江淮、福建、广东、关中等地也有,但不如淮州真实。牛膝的名称最早由宋代唐慎微在《经史证急本草》(简称《证急本草》1083)中提出。清代章太炎的《本草注》称“牛膝”。
第一次把地黄和“怀庆”二字联系起来的,是明代名医刘。他说地黄“现在是赢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说:“今人只看重怀庆地黄”,说黄槐能补骨髓,生精血,滋养五脏,疏通血管,益耳目,乌发须发。那么,四种药材是什么时候被总结为“四大淮药”的呢?1978年出版的《新辞海》对武陟县解释说,这里盛产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被誉为“四大淮药”。不仅提到了“四大怀药”这个词,还提到了“怀药”这个简称。七五期间出版的《四大中药栽培》丛书中说:“我国著名专家教授根据生物学特征,判断《本草纲目》中描绘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的花纹,均为怀府所产。”
武陟县夏称“秦淮”,周称“怀邑”,秦称“怀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怀县废于武陟,后武陟怀州,以后属怀庆府。所以在明代之前,有四种淮药专指武陟。明清时,怀府八郡逐渐产药,后世称怀药。隋唐以前,四大怀药在武陟县西部的小东、、大丰、文县武德镇等地种植,并逐渐辐射到水土条件相同的周边地区。明清以后,四大淮药进入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今天焦作市广泛种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已达900公顷,总产量近百万公斤。清朝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黄20万斤,菊花2.3万斤,牛膝5万斤。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药材中选出44种作为“中药珍品”,四大怀药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