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历史主观题

供2014参考。

2014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一)

(2014-07-08 10:58:49)转载▼

2014高考是河南省文科综合考试,使用的是课程标准全国卷(文综卷一)。与2013年的考试相比,2014年的考试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可以说是稳中有变。要探究这些变化,就要为2014探究这些变化。

综合文史部分题型的考点分布及其分值。

1,中国古代史:58.5分(必选、客观、主观题28.5分,选择题30分)。

24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中对人性的认识(必修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7题、中国古代经济与清初对外贸易情况(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第40题(1)问宋科技成果的特点,第(2)题问宋科技成果未被重视的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45题,中国古代法律改革(选修课历史重大改革回顾1) 15分;48题,对历史人物包拯《包青天》的评价(任选4条中外历史人物评论)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43分(必考客观题和主观题28分,选择题15分)。

①中国近代史(39分,其中必考24分,选择题15分):28题,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迁,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印两国对英国棉布和棉纱消费的差异(必考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9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康梁发起废除八股运动遭到多人抵制(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30题、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1,抗日战争修订抗日战争在中国六十年代历史教科书中的目录(必修1政治史)12分;46题,对清末预备立宪主义的认识(选修2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②中国近代史(必修部分:4分):31,新中国一五期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实施(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3.世界史:43.5分(必选、客观、主观题28.5分,选择题15分)。

①古代世界史(4分):32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必修政治史1) 4分。※.

世界近代史(39.5分,必修24.5分,选修15分):33题,理解美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必修1政治史)4分。※34题,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5题,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巨大作用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问题40 (1),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问题(2),牛顿科技成果被广泛重视的社会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47题,关注二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选修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简而言之,在所有历史试题的全部145分中,中国历史部分:1065,438+0.5(必考56.5,任选45),世界历史部分:43.5(必考28.5,任选15)。其中,政治史:92分(必修32分,选修60分),经济社会生活史:20分(必修20分),科技思想文化史:33分(必修33分)。

纵观试卷,历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人欲泯灭》中对人性的认识、中国古代经济、清初对外贸易情况、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和印度对英国棉布和棉纱的消费差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9年康梁发起废除学者八股运动时很多人的抵制,媒介技术的发展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计划粮食供应制度的实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苏联的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欧元问世中的巨大作用、17世纪中国传统科技与同时期西方现代科技的比较、不同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综合文学史若干问题的特点

总的来说,与2013新课标全国卷一综合历史试题相比,可以说整体难度略有降低,但学生想拿高分并不容易。

2014新课标全国卷一综合历史试题较2013新课标全国卷一综合历史试题稳定。

现有:(1)从试卷结构和分值分布来看,一直保持稳定(必考部分12选择题,48分+2)

主观题37分,共85分,选修4选1分数为15分);(2)从命题形式来看,试卷继续保持。

“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用新史料指导考题,最大化

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12选择题都是材料分析题,而在选项的设置上,

比2013更科学规范;(3)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看,试题仍然突出“四种能力”,即习得。

以及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应用知识、论证和讨论问题的能力;(4)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

在知识点分布上,重点考查了主要知识,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

观念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的走向,近代东西方的科学技术,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建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等。,都是课本上的主要知识。此外,三大板块(即必考的政治史、经济史和科学文化史)的分布与去年相比总体稳定;从中外历史来看,中国还是有很大比例的历史;(5)适度关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如欧洲一体化35题,实际关注今日中欧关系,抗日战争41题,实际关注今日中日关系;(6)2014中可选项目的设置继续保持2013的模糊性。12选择题中的第24、25、28、32、34题都是“反思”题,第27、29、30、35题是“指示”。

同时,2014新课标在2013新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其调整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课标2014全国卷一历史部分最大的变化是41题的变化。2010、2011、2012三年的短文题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2013高考变成了信息解释题(称为“比较解释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一历史综合试题41题在2013的变化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和创新,成为“修改解释题”。本题给出了1960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目录的摘录,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其次,与去年相比,2014新课标全国卷I综合历史部分整体难度略有下降。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历史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难度大增,特别是非选择题难度增加幅度较大,导致学生40题和41题的成绩大幅下降,也导致2013年综合文综总成绩创历史新低。在整体设计上,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014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更加完整、科学和规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量;(2)2065 438+04的40道题,无论从材料的选取,还是题目的设置,都没有超出高中生的理解范围。17世纪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现代科技的比较,同学们比较熟悉。另外,问题的答案与材料的联系比较紧密,只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材料,还是可以回答出来的。(3)2014的41题虽然由2013的“比较解释题”改为“修正解释题”,但仍然是开放式解释题。另外,经过去年的改变,在2014的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都对2065433感兴趣。

再次,2065438+2004的40题设计,除了上面提到的难度降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今年的40题没有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2011、2012、2013的40个问题都或明或暗地关注了热点问题。比如2011的40题,考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其实关注的是201638。2012考察红绿灯的变化,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实际关注中国的交通拥堵,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交通拥堵;2013调查海洋利用情况,实际关注2065 438+02-2065 438+03中国周边的海上形势和海上安全。中日钓鱼岛矛盾和菲律宾占领南海岛屿导致中国海洋局势空前紧张,严重威胁中国海洋主权和海洋安全。今年40题考察17世纪传统东方科技与现代西方科技的比较,与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热点联系不紧密。

第四,克服和避免了2013试题设计中的一些缺点和缺陷。新课标2013全国一卷历史部分存在两大缺陷和不足。一、2013第34道选择题考查选修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增加了考试难度,违背了课改精神,也会给高中历史的教与学带来很多困惑和困难。第二,考题的设置和考试的内容有重复的嫌疑。选作题目的第45题考察了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1历史上重大改革述评)的比较,第46题考察了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取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上的差异及不同影响。这两个话题都涉及到维新派和维新运动,虽然考察的角度和内容。还有29题46题都涉及和考察洋务运动。今年的考试设计避免了上述问题,是对今年考试的改进。

第五,新课标2014的全国卷一综合历史部分中国古代史的比重较2012和2013的题型有较大增加,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的比重略有下降。201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分别39分、58分、48分;2013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分别45分、55分、45分;2014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分别得分。我不认为这是有规律的,只是出于命题需要的巧合和偶然现象。今年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也明显减少。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命题人在考虑降低历史试题的难度。

五、2014新课标全国卷一历史部分的45题,也就是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顾)回到了考查教材意外改革的轨道。新课标综合试卷中的45题,也就是选择题(历史重大改革综述),2010,20112都是课本之外的改革,2010考查柳岩推广的盐法。2012考王莽变法,而2013新课标全国卷一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顾)内容涉及戊戌变法第九单元相关内容,考查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异同,但206548+04,这也是今年试题的一个变化。

总之,2014新课标全国卷一历史部分的生活系统是非常成功的。认真研究这组问题,对于我们2015的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2015高考复习备考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的每一道题都是在考察学生的能力。在“考试说明”中体现了核能

力所要求的四种基本能力是获取和解释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应用知识、论证和讨论。

质疑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考查是历史学科考查的主要目标,意在重点考查考生的基础历。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察科学历史观指导下的主体性思维和学习的运用

用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力的考核是高考的核心,贯穿其中。基于此,

在接下来的复习准备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考试大纲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有的放矢。

二、做好第一轮复习,不求速度,要求质量,夯实基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主要知识和主要知识中的详细知识点,一定要把基本的史实和概念讲清楚,理解透彻,对历史事件有全面、多角度、深层次的了解;(2)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三门必修教材中的每一个题目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需要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3)要注意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和同一时期东西方的比较。今年的40题是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现代科技的比较。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避免用题海战术代替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理解。

三要精挑细选试题,规范训练。一是试卷要标准化,培训试卷要与高考模式一致,使试题具有示范性,采用12+2+模式;二是能力要求高考,即试题难度和能力要求要与高考相当。总之要练速度,练准,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

第四,在加强选择题训练的同时,对非选择题进行有针对性、有步骤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回答非选择题的能力(包括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材料的选择必须多样化,包括文字标题、表格、图形、文物和地图图形等。,使学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坚持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从历史出发,多角度、全方位论述,用充分的史实支持自己的论点,并结合材料加强对史实的分析能力。

第五,与语文教师适当结合,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近年来,历史试题都采用了“三创”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新的历史材料引导试题,最大限度地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而且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历史试题文字最长,阅读量最大,材料阅读理解难度最大,高考时间有限,所以要求学生。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平时还是高考,很多学生都无法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导致历史失分率很高。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长期的、系统的快速阅读理解训练。

第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三历史教师,要学习,关注历史研究的前沿,开阔视野,不断充实自己。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在网上搜索资料,从网上看一些史料;第二,看历史专著,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世界通史》,北师大刘宗旭教授写的《世界近代史三十讲》,白寿彝写的《中国通史》,吕思勉写的《中国通史》。第三,订阅一些历史杂志,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第七,师生都要关注时事、纪念日等重要问题,关心国内外重大问题,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是现实热点问题,如十八大、民生、中日钓鱼岛、南海问题、乌克兰问题、中东政局、巴西世界杯足球赛等。第二,重大纪念日问题。2015高考备考要关注与05或15相关的事件,以及与两周年相关的事件,如04或14。

第八,加强教师间的合作,齐心协力做好复习备考工作。第一,要加强同学和老师的合作,集合大家的智慧,让高考的复习和准备更加全面扎实。二是加强综合科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有效的综合科筹备组组长,协调综合科之间的合作。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望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