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落满长安——古诗秋风赏析(一)

秋叶落满长安。

——秋风古诗赏析(一)

王传学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秋风是这个季节最令人动情的自然力。古诗词中,秋风又称西风或金风,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

从战国的屈原《洞庭湖秋风卷叶下》(九歌:项夫人),到汉代的刘彻《白云飞秋风起,草木落黄雁归南》(秋风词),到三国的曹操,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爽》。当树叶随风飘落,孤独感从你的身体里爬出来,一种悲凉感油然而生。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秋风特别敏感。他的秋风诗是如此悲伤:

秋风清,秋月明,

当落叶聚散时,西部寒鸦的栖息地充满了惊喜。

风中的树叶在聚集的时候聚集,寒鸦已经栖息,月亮升起。

朋友期待着见面,但不知道在哪里,这个时候,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

进了相思之门,方知相思之苦。

长相思回首,

短暂的相思无限。

如果我知道这如此令人沮丧,

一开始并不认识。

字的意思是:秋风好忧伤,秋月好皎洁,落叶飘散,连树上的鸟儿都受惊了。我想在那一天亲爱的相见,现在分开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在这个秋夜,想起来真的很尴尬。走进相思之门,我知道相思之苦,相思之苦的永恒记忆,但短暂的相思却是无尽的。早知道相思这么纠结在心里,当初就不认识了。

在深秋的夜晚,英雄看到明月高挂天空,西方寒鸦栖息在一棵落叶的树上。也许此时的主人公正思念着一个旧情人,让人心酸又无奈。这种留在心底的刻骨铭心的爱和向往,让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首诗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西部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气氛,诗人奇幻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使全诗显得悲凉动人。

秋风里有悲伤和相思。李白的《子夜秋歌》写道:

长安城里一片月光,易道的千家万户都在。

秋风吹来易道的声音,家家户户都记得戍边的人。

哦,鞑靼军队什么时候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从漫长的战役中回来!?

月色如银的城市,表面上风平浪静,但衣襟粉碎的声音里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情怀;秋风连绵不绝,也寄托了思念边陲的深情,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这种向往,在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送丈夫》中表现得更加深刻:

夫守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愁夫。

一行字母和一千行眼泪,

冷到你身边,衣服到一无所有?

陈玉兰是唐代诗人王甲的妻子。这首诗写的是丈夫远征的妻子的牵挂和思念。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点:每句包含两个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发生了变化。“夫守边关/妾在吴”,由两个相反的意思构成,即所谓“句句在理”的形式。这种反差凸显了天各一方的感觉。开头开门见山,指出问题的意思,说明为什么要送衣服。下面三句都是从这里引起的。“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在少妇身上,理应唤起自己的寒感。不过,诗写完了,我就不写少妇自己的寒感了,直接写“妾忧夫”的心理活动。前后两层的含义有一个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少妇对丈夫的体贴心情,十分生动。这句话的直接原因是“送衣服”。“一行字/千行泪”,这句话,通过“一行”和“千行”的强烈对比,显得极其短暂而持久。《一千滴泪》的情感内容包含了深沉的爱、强烈的悲伤和复杂的情感。这句话写的是什么?不要提冷衣服,以免重复下一句话。同时写了送衣服时的内心活动。“冷到你身边/衣服冷到一无所有?”这句话用了一种虚虚实实的质疑语气,与前三句不同。在女青年的心目中,仿佛冬天在和御寒的衣服赛跑,而这场比赛的结果对她来说至关重要,生动地表现了女青年心中的担忧。这样每一句都可以标上节号,由两层意思组成,诗歌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样的句式反复使用,只是在使用中略有变化,并不死板,构成了往复、歌唱、叹息的节奏。

这首诗押韵美的另一个特点是句中复合词的运用。现代诗一般都是避免词语重复的。但有意识地使用复合词,有时能使诗歌朗朗上口,感人肺腑,产生音乐的美感。比如诗的后三句有合成词,使用上有适当的变化。第二句,“妾”两个字接连出现。前一个词“妾”是第一个意思的结束,后一个词是第二个意思的开始。在整个句子中,它们是重复的,但对于两个相关的意义来说,它们形成了一种修辞格,读起来很流畅,有“数不清”的感觉。三句和四句重叠在第二个和第六个词上,这不仅是构成每个句子中“句中对”的因素,也是整个对联的自然配对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节奏感,有助于表达那种悲伤和缠绵的情感。

另外,第一人称的表述也值得提出来。诗中的“妾”(古代女性自己称呼的)当然不是指诗人本人。以第一人称,并配以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通过送衣服前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将女主角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思念丈夫,到秋风吹来时为丈夫担忧,到送衣服时含泪修书,再到送完衣服后思念她。这首诗成功地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达主题。

李白《秦怡E》中的西风给人留下了苍凉感:

玉箫的声音凄美而忧伤,从梦中醒来,秦的楼上正挂着一串明月。秦家,每年的下弦月,桥边的柳色,都印染着七窗的送别。

寒秋节上看寒秋节,通往咸阳的古道已经断绝。西风亲吻着太阳的光芒,眼前是汉朝的陵墓和皇宫的宫殿。

此字痛今朝,惜今朝。第一句是月下笛声引起的,已经看出过去的花梦被打破了。后三句,更多的来自月光,加了一种柳叶色,增添了一种特别的感觉,把景物融为一体,想看到萧瑟模糊的轮廓。下一部电影揭示了韩云,描绘了它全盛时期的时间和地点。一句“咸阳古道”一落千丈,动了我的心思。续《声与尘》,悲伤越深。《西风》这个人物只写境界,沉浮感就蕴含其中。其气魄为世界之最。

王国维评价《西风之夕照,汉家之墓》:“字少,故为千古之口。后世只有范文正的《渔父傲》和夏应功的《Xi钱莹》不足以继武,但气象不再。”这种“气象”只有盛唐诗人才能看到。但这首词中的天气与开元时代的“盛唐天气”有很大不同,但确实是盛唐天气之一。它博大精深,意境开阔,韵味浓厚,悲凉。这种“气象”在李白后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古风》(46)、《送别》、《Xi凌上楼送》等。诗后写道:“浮阳毁景,万物生秋。”上楼看远景,看门槛上的群峰。元野在缅甸之外,河错了。“很像这首《忆秦娥》的风格。此词可能写于天宝晚期。诗人,以类似的方式,赋予秦娥抒情的感情,将直观的感受和意象混合在一起。第一部是个人的悲哀写成的,第二部转变成了历史的悲哀。秦朝和汉朝都过去了,只剩下长长的古道和孤零零的古墓,迎着西风的余晖。这是过去的遗迹,但也是真实的场景。同时,这一幕“西风与韩家陵”也势必让人与王朝的未来产生联系。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交融在一起。历史的序列给人们留下的只有一个表象——“西风依旧照,汉家失落。“它制造了一种历史灭绝的悲剧感,或者说毁灭感,充斥着人们的内心。这是历史反思的结果。所以上一部电影的个人悲伤只能换成下一部电影的陪衬。

而秋风写得惟妙惟肖,极其悲凉动人,无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登高》:

在广阔天空的狂风中,猿猴在呜咽,

鸟儿飞过清澈的湖水和白色的沙滩,飞向归途。

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落下来,

当我看着长河滚滚向前。……

前四个短句不仅描绘了“风、天、猿、竹、沙、鸟”等六种景物,还用“急、高、悲、清、白、飞”等词语加以修饰,表明节日顺序和环境,渲染出浓浓的秋意。这里的秋风衬托出诗人的感慨和悲凉的心情,诗韵浓厚,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诗人岑参写的《秋风》也很有气势:

白露满梧桐,知了夜啼。

秋风动万里,夕阳黄云高。

(《拱北秋吉星崔明云》前四句)

梧桐树上挂满白露,蝉儿日夜鸣啼。秋风起,吹万里草木;黄昏时分,天上的云特别高。秋风很大,所以当它吹的时候,远近的植物和树木都在摇晃。日落之后,田野安静而空旷,所以黄云显得特别高。诗中生动地描写了秋景,在旷野的黄昏匆匆而过。

唐代诗人许浑的《初秋西风》,奏出了清越乐器的美妙声音:

漫漫长夜弥漫着一对夫妇和一对夫妇无声的声音;风像西风一样吹着。

白露凝结的野草留下几只萤火虫;秋天的早晨,大雁群掠过银河,飞向南方。

高大的树木在黎明时似乎还没有枯萎,太阳与远山的距离相当分明。

《淮南子》有叶,知隋母之句;体会到了horaba木叶下的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初秋景色的诗。第一副对联运用想象力,把听了一夜的温柔秋风想象成秋风在垂垂的青藤间吹拂,奏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接下来详细写一下初秋的景色。对联是从俯视到仰视,领口是从近到远;从高到低描写初秋景色,层次有序,界限开阔。题目是“初秋”,所以写的风景处处落在“早”字上。《残萤》、《藻言》、《夜在高树攀附晓》、《光在远山打褶》都系着“藻”字。对联引用典故,想象一片树叶,被惹眼的海浪激发,忍不住绝望,表现出洞庭一片树叶随波逐流的诗意。

唐代诗人贾岛的《蒋易上吴楚诗》中的秋风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抒情环境;

福建起航,蛤蟆失去最后联系。

秋风吹渭河,落叶满长安。

晚上这里有个聚会,当时雷雨交加,天寒地冻。

兰饶舒未归,音信在云端。

贾岛出家前在长安结识了一位隐居的朋友石。后来石离开长安去了福建,贾岛很想念他,写了两首诗。《河上·史》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副对联的“扬帆福建”就是“扬帆福建”的意思。癞蛤蟆指月亮。开头,诗人深情地说,朋友乘船离开长安去福建,已经一个月了,至今杳无音信。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

颛顼的《秋风》描写了萧瑟的景象,营造了一个悲凉抒情的环境。“渭水”就是渭河。诗人说,朋友走后是长安的秋天。这个联系是双重的,前一句说的是水。长安在渭河南岸,也是送别友人的地方。走的时候还是夏天,渭水没有秋风。现在是秋风吹渭水的时候了。下一句是关于落叶的。从“秋风扫落叶”的角度来说,就是黄叶满长安的现在。两句的衔接,既从时空的变化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又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颈线让视角回到了分离的时候。“这里”就是分封之地,也就是渭河南岸的长安。“雷雨”暗示现在还是夏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当我想起在长安相遇相谈的那个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打雷了。虽然是夏天,但心里还是忍不住一阵凉意。“冷”字的巧妙运用,既表明季节已是夏末,又暗示诗人因朋友远在而心寒。现在朋友都走了这么久了,秋天来了,一种思念的感觉在心里挥之不去,难以释怀。

尾关节的“蓝色半径”是玉兰木做的桨,这里的意思是船。“海上云”是海上云诞生的地方。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朋友坐的船远没有回来,没有消息,我只好往南看看遥远而渺茫的福建海边。在这里,诗人集中表达了他的感情。他的朋友还在远方,还在“海云”里,还在天涯海角,杳无音信。这样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感情,怀古之情尽在字里行间。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情意。景物描写有季节感,尤其是“秋风”和“落叶”,两句描写秋景的话,自然工整,既描写了深秋的典型景色,又苍凉广阔。

唐代诗人杜牧在《齐安县偶题》中描写了西风东渐中的荷叶,隐去了伤秋的情感;

在双柱日落溪大桥上,

柳影中的半缕青烟。

多少绿叶和荷花互相憎恨,

回望西风一会儿。

诗的前两句纯粹是写景:斜阳映溪桥,岸边柳含轻烟。但从诗人选择的夕阳和烟柳场景,让人感觉画面的景物并不是那么明亮,而是略显暗淡;这首诗的意境不是那么欢快,而是略带感伤。这是为了激起后半段绿莲的“恨”而安排的和谐的环境氛围。

写三到四句关于从小溪桥上看到的暴露在风中的荷叶。这两首诗以“多少”二字为引子,使诗在所写之物的表层表现出风神的摇曳之美。第一句用“相倚”二字,表现水上绿亭簇簇的形状,下一句在“回眸”前用“片刻”,生动地捕捉到了阵风吹过,荷叶随风翻飞的瞬间。这两首诗把风和莲花的形状写得非常快,不仅传神,而且在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在这里,诗人不仅在写景时“随物转”(《文心雕龙·寻篇》),还在潜移默化中描绘了风与莲的形态与动态;而“随心流浪”在感受事物时(同上),把风和负载的表达方式和情态写得不一样。当然,冯河本来就是没心没肺的,应该不会有仇恨。风荷之恨,从诗人的心灵中呈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毫无生气的风荷中,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看着风荷“相倚”和“回眸”。他觉得他们似乎有情有仇,于是把对事物外在状态的描述和对自我认识的揭示结合起来。这里表面上写的是青荷之恨,实际上是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从杜牧的经历来看,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美在消逝的憎恶。杜牧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和主见的人,可惜他生在唐朝的没落时期。他一生志在必得,不求回报。这时候他被排挤,做了官,有着难以付出的野心的隐痛。所以,就连眼前无情的青莲,也显得愁容满面。

唐代诗人张继《秋意》中的秋风是强烈乡愁的催化剂;

看洛阳城的秋风,

作家的书充满了意义。

我不能匆忙地谈论它。

行人来了,又开了。

这首诗意味深长,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信回家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以一种异常真实细腻的方式表达了对滞留在家乡的人们的深深思念。

第一句说你住洛阳,看秋风。平淡的叙述,不夸张,但含蓄。秋风无形,仿佛无形。然而,正如能把大地染成绿色,带来无边的春色,秋风中蕴含的冷气能使树的叶子变黄,花的枯萎,给自然和人类带来广的秋色、秋容、秋态。它是看不见的,但却随处可见。身在异乡的游子,看到这凄凉摇摇欲坠的景象,难免会勾起身在异乡的孤独感,引起对故乡亲人长久的思念。这个平实含蓄的“简”字,给了读者很多暗示和联想。

第二句跟着“看秋风”,正面写着“想”字。晋代汉斯·张“因秋风思吴中米、汤、鲈鱼,曰:‘人生贵而不志,何以留千里以扬名?’然后我开车回家。”(《晋书·汉书·张传》)张原籍吴郡,现居洛阳,与汉书张相近。他在“看秋风”想家的时候,可能想到了汉斯·张的这个故事。但由于各种没有明说的原因,我无法效仿汉斯·张“带着命回家”的做法,只好写信回家表达思乡之情。这让本来就已经很深很浓的思乡之情,更增添了想要回归的惆怅,思绪也越来越复杂。“欲”字表达了诗人当时铺纸伸笔的思想和情态: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要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又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抽象的“意义很重”,却因为这本“写给作家的书”,把写不出来的表情和态度描写变得生动,容易想象。

三四句话,抛开写信的具体流程和内容,只删减了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我不能急着说,行人马上就要拆了。”诗人因“意重”而觉得无法下笔,又因“行人”的讯息而无暇细想。深刻丰富的感情和难以言说的矛盾,再加上时间的“匆匆”,竟然让这封包含数千字的信几乎“我试着读你匆匆的笔记,我发现墨迹太淡”(李商隐《无题四首》)。书封了,好像说过;但是当过路人要上路的时候,他想起刚才他很匆忙,生怕漏掉信里什么重要的东西,于是他匆忙地打开了信封。“重新恐惧”这个词描述了心理上的细微差别。这个“即将开启”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补充几句没来得及说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你的疑惑和顾虑。而这种“恐惧”的不确定性,其实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做出了“开封”的决定,可见他对这封“意味深长”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千言万语,生怕漏掉一句。“马上开门”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无尽恐惧复发”的心态,寓意于形,写出了头脑中常见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东西。

王安石评价的诗,说:“似最不凡,易而难成”(《论张诗》),深得佳作之精华,苦“三摩地”。这首极其自然,极其平淡,如同生命本身一样自然的诗,恰好印证了王安石的细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