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敦煌壁画的起源——反弹琵琶。

起源:敦煌壁画和其他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由于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气候潮湿,雨季漫长,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修行;因此,早期印度人选择在冬暖夏凉的天然洞穴中生活和冥想,以锻炼身心。这种建筑方法后来传到中国,佛教将其发扬光大。

在印度石窟中,人体的比例、姿态、面部表情是现实的、理想的;在性别上,特征鲜明,会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中国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形象已经大大减少。

敦煌早期洞穴一方面符合佛经:佛教界圣人“不分男女”,同时儒家伦理认为裸露有害风化。隋代以后,女性菩萨明显出现,面容丰腴妩媚,唇上青须,胸前无乳,但温柔典雅,雍容华贵。敦煌画家和中原一样,为了“取悦大众”,菩萨造像也是阴柔世俗的。

以壁画《反弹琵琶》为例。在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天妃是佛菩萨的侍从,其主要功能是“娱佛”。

敦煌的飞天总数接近6000只,每个时代的飞天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外国飞天变成中国飞天的发展轨迹。

天妃的形象起源于印度,最初是一个强壮的男性。它是佛教中天籁之神的化身,也是印度神话中娱乐和歌舞之神。这是一男一女,后来合二为一,不分男女,后来就成了女飞。

敦煌北梁石窟早期的天妃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具有明显的印度和西方风格特征。

敦煌早期,飞天多绘于洞顶一角,佛龛上缘本生故事画主要人物附近,或用作洞顶藻井装饰。此时的天妃有着明显的西域民族特征,皮肤黝黑,身体粗糙结实,鼻子挺直,眼睛大。虽然四周都是衣服,但还是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即将跳战舞的音乐人,无知并没有消失。

莫高窟壁画上的飞翔,由最初挥舞双臂的略显笨拙的飞翔姿势,变成了彩带、祥云、花瓣,成群结队地飘着、飞着。在此期间,天妃已经完全女性化了。

扩展数据:

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美的舞蹈,它雄浑舒展,迅捷和谐,而弹琵琶实际上是在演奏音乐和舞蹈,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美妙的舞技优雅妩媚地集中在这个舞位的肩上。

很难知道当初是不是真的有一位才华横溢的隆基做模特,还是画师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出色的创作。无论如何,弹琵琶是大唐文化永恒的象征。

反弹琵琶在莫高窟112窟季乐图中发现,是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伎乐天陪仙乐跳舞,抬脚旋身,弹回琵琶绝技时突然一动。

说明女词人无忧无虑,风姿绰约,雍容华贵,手持琵琶,半裸飞舞。衣裙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臂章在飞舞中叮当作响,不要可笑。

百度百科-石窟艺术

百度百科-敦煌壁画

百度百科-反弹琵琶

百度百科-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