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的历史
涠洲岛汉代属合浦县,唐初属雷州神川巡检司,宋元不变。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设立涠洲检司,设在濉溪县“八里村岛”,即涠洲岛。明初仍属解州府。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巡防连迁至雷州濉溪蚕村,负责海防,镇守珍珠池。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从雷州移民到岛上耕种。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游击部迁至连州合浦县永安驻地。从此,潍州一直处于雷、连军政双重管辖之下。
清康熙元年至嘉庆十一年(公元1692-1806年),威州居民三次被迫内迁,驻岛行政机构被取消,但仍有少数“寮民”在此居住。军管由徐闻县海安营游击队、雷州、连州合浦县龙门公会负责,每年两班巡逻。
咸丰末年(公元1860年),400名大陆人为了躲避战乱,不顾艰险和政府的禁令,来到岛上定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鉴于岛上当地民房已成事实,政府重开岛禁,将雷连的船夫和游客迁到岛上。
至此,这座被遗弃了数百年的岛屿又复活了。当时,法国天主教势力趁机在唐生村建立了一个教堂,随后又在城仔和斜阳岛各建了一个,这是秦前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地。
光绪后20多年,蔚州从雷州正式划归合浦县管辖,划归蔚州巡检司。军事机构隶属于龙门协会永安营。宣彤初,合浦县所属的静海团在岛上设立了“公局”民政机构。
民国初至1931,属合浦静海集团,合浦第二自治区。从1936到1949,先后隶属合浦县第二行政区、第五行政区、第三行政区管辖的镇。
从1938年9月13日起,涠洲岛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沦陷了七年。在此期间,该岛成为日本侵略者威胁入侵华南大后方的海空军基地。
1945、18年6月,涠洲岛人民揭竿而起,歼灭残匪,涠洲岛收复,归县领导的乡制。1950年3月6日,解放军渡海解放威州,初步建立乡人民政府,驻合浦县。同年8月起,归北海镇人民政府管辖。1953年设立第三区,分为惠东、未夕、渭北、南湾四个乡镇。1959变更为威州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