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历史演变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温州设郡,这是温州名称的开始。据《浙江通志》“温州是山西人,文巧,人多事勤,虽是隆冬不绝之哀”。温州地处温峤山脊以南,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气候温和,故称温州。

温州古称,又称东瓯,唐代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器。新石器时代,原始瓯人在温州生活,制作陶器。温州留学生看到香港叫香港,就根据欧发明了YUJEU这个名字。

温州历史悠久,古称瓯越。温州历史上以造纸、造船、制鞋、刺绣、漆器闻名,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时成为当时重要的港口,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特别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至今仍是货物进出浙南、闽北的咽喉。郭璞,人,在《山海经》中把温州的地形描述为“瓯居海中”,这是最早的有关“瓯”的文字记载之一。据清末学者孙诒让考证,夏为瓯,殷为鲁,周为瓯,与世不同,故“瓯”始于夏。约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温州已发现1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犁、石镰、石斧、石扫帚、石刀、石凿、石镘、石网、石矛、纺车等劳动工具。现在仍有木炭陶器和粗砂陶器的残片。祖先从事捕鱼、狩猎和农耕。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一些民族迁到东瓯定居。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中国,天下分三十六郡,温州属闽中郡。

公元前192年(西汉惠帝三年),惠帝刘应礼为东海王,定都东瓯,文州属东海国(俗称东瓯国)。建元三年(公元前138),东瓯灭。

赵涵二年(公元前85年),属惠济郡惠浦县。

张地漳河元年(公元87年),属张安县东瓯乡。

138年(东汉永和三年),安县东瓯乡位于永宁县,西边也是州地,不足一万户。县始于瓯江北岸,是温州建县的开始。

323年(东晋明帝泰宁元年),在临海县文桥岭以南地区设立永嘉郡,辖永宁、安固、衡阳、松阳四县。治永宁,县城建在瓯江南岸。

422年(南朝宁武三年),谢灵运贬谪宁永嘉,游遍各郡,成为山水诗的鼻祖。前几年郑继之写了《永嘉群记》,这是温州最早的地方志,现在还有孙诒让系列的一卷。

589年(文帝九年),永宁、安固、衡阳、乐城四郡合并,成为永嘉郡,为一州。最后三年,郡县改名为阔州,郡县设在阔藏(今丽水市)。

607年(杨迪大业三年),改为永嘉县,县仍属括苍管辖。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共有10542户。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永嘉县改为围州。622年,永嘉郡,析州,设董家洲,辖永嘉、安固、乐城、衡阳四县。627年,被废弃的东史被转移到朔州。

675年,永嘉、安固两县从被围州的角度,位于温州。从此1300多年了,国号没变,州也没多大变化。

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温州改为永嘉郡,辖四县,42814户,241690户。

758年(唐肃宗甘源元年),永嘉县改名为温州。

1911年(清在位第三年)武昌起义后,165438年10月29日,温州组建军政分署,许任临时总督。次年7月,撤销温州军政分署,成立温州政府。1914年6月,瓯海道成立,辖温州、滁州两地,道印办事处设在永嘉县,隶属浙江省。1932,行政监察区成立。温州区原称浙江省第十县行政督察区,督察办公室设在永嘉县。后改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监察区、第八行政监察区。1948年4月更名为第五行政监管区。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温州军管会成立。8月26日,第五区成立,温州市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温州地区专员公署。从那以后,名字和县都变了。

1981 9月,温州与温州合并成立温州,实行市管县体制。

1981 9月12,温州郊区瓯海县分析。

1984 65438+10月,城郊地区的6个乡镇划为城区,称为鹿城区。

4月2日1988,瓯海县永中镇龙湾乡状元镇、黄石、黄山村建龙湾区。

1987 4月18,瑞安县改为瑞安市(县级)。

3月9日1992瓯海县改为区。

1993年9月18,乐清县改为乐清市(县级)。

2015《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温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5]122号):同意撤销洞头县,设立温州市洞头区,将温州市龙湾区昆凌街道划归洞头区管辖,洞头县、龙湾区昆凌街道行政区域为洞头区行政区域。洞头区人民政府奥贝街县前路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