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概述

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华文明的都城大多在北方,尤其是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有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

古人说“汉都在帝都,河洛之王”,是因为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长期围绕着长安和洛阳打转。宋以后,建都河南汴京,仍在中原。宋朝灭亡后,北京成为中国新的帝都,从元朝到明清延续了数百年。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在南方建都的朝代,南方古都以南京、成都、杭州为代表。他们大都在南方建都,如蜀汉、东晋、宋齐、梁陈、后蜀、南宋、南明。但你看看今天的中国地图,长江流域还有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却从来没有一个朝代作为首都的城市,那就是武汉。

武汉是长江流域的大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汉江和长江交汇处。在地理上,武汉几乎在中国的中心。古代被称为“九省通衢”,交通便利,中国人从南到北都要经过这里。远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武汉就是位于南方的军事和商业中心。明清时期,武汉与苏州、北京、佛山并称“天下四绝”。

这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朝代作为首都,这有点令人费解。武汉和北京、长安、洛阳甚至南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封建王朝不在这里建都?

▲黄鹤楼老照片

第一,武汉其实是个新词。

要说武汉,首先要了解一个词,那就是“武汉三镇”。众所周知,武汉是一座隔江相望的城市。长江和汉江在武汉相交,将城市分为三部分——武昌、汉口和汉阳,也被称为武汉三镇。这三个地方在历史上并不是统一的行政规划,而是分属三个不同的城市,其中汉阳较小,后称为镇,而武昌和汉口在古代地位较高。

汉口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曾经是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有租界。1923年,汉口成为“直辖市”,民国人口百万,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

武昌古称“鄂州”,又称“江夏”,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游的行政区划。唐朝时在鄂州设“武昌军节度使”,此后改名为武昌。明清时期,朝廷在此设置“湖广行省”和“湖广布政司”,湖北全军和政府都设在武昌,故武昌被称为“湖广会城”。

建国后才把武汉统一规划的三镇设立为“武汉市”,成为湖北省省会。所以古代王朝是不可能“建都武汉”的,只能在武昌、汉口、汉阳中选一个。这三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几乎一样,但都有共同的缺点。

▲汉口江边的老照片

第二,建设首都——不仅仅考虑经济和交通。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武汉三镇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从来就不是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域,甚至可以说有点“偏僻”。宋朝以前中国的核心地区在中原和关中,那里土地平坦肥沃,人口众多,所以王朝的都城基本都选在长安和洛阳之间。

其实首先是经济原因。关中和中原是古代的经济中心。关中一直到唐朝都很富裕,后来因为气候变化和人口过剩逐渐衰落。中原一直是中国农业的重心,直到今天。在古代,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中心附近有足够的税收来养活首都大量的人口和军队。

此外,古都长安和洛阳也有军事上的考虑。关中地区由潼关、大三关、南五关、金锁关把守。是超大型天然军事要塞,可攻可退。富庶的洛阳被虎牢关、轩辕关、大古关环绕,北临黄河,东临嵩山。也是易守难攻的大城市。

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军事层面,武汉沿江三镇都没有这样的优势。

经济上,江汉平原面积不大,和关中平原差不多。而且江汉地区开发较晚,长期无法与人口密集的关中、中原相比。直到唐宋以后,北方经济中心南移,江汉平原粮食产量上升,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富庶之地。

从军事角度来看,武汉三镇的地位甚至低于湖北著名城市襄阳、荆州。这些城市位于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综上所述,正所谓“南船北马,天下通途”。不管是北上还是南下,做生意还是打仗,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要经过湖北。

这些要塞城市处于战争的前线。岳飞北伐从襄阳北上中原,蒙古人攻下襄阳后才进入长江流域,从而灭了南宋。湖北没有关中那样的山体保护。襄阳一旦解决,武汉三镇周边无险可守,又无关隘、护城河,是一座孤城。所以武汉的军事安全远不如洛阳、长安,甚至不如被四川盆地包围的成都。

第三,大器晚成的武汉三镇。

武汉最后一个首都计划出现在民国时期。直到20世纪,武汉三镇才真正崛起成为中国的核心城市。

清末长江水运十分发达,国内资源沿长江运往上海,再从上海分散到世界各地。沿海开放的港口也将外国货物运往中国,并通过长江水系传播。这时,武汉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武汉和上海两座城市,走在时代的前沿,在长江流域遥相呼应。武汉也有自己的铁路优势,一下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正因为如此,清政府在武汉驻扎了新军,随后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1911年,起义军曾在武昌建都,将革命的烽火播撒在全中国。但不久,袁世凯率北洋军南下,武汉三镇无险可守的老问题再次出现。武昌成了前线,怎么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