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艺术史:5分钟看完历代青绿山水画。
有人觉得石青好看,想把它做成孔雀石那样的装饰品,但韧性不好,又很脆,就继续埋在土里烧了。
直到有一天,有人突发奇想。如果它是脆弱的,它就是脆弱的。只要将石青捣碎,去除杂质,加胶,涂在画上就可以了。哦!颜色翠绿鲜亮,极其漂亮。从此受到历代画家的追捧。一直是铜矿附属品的石青,终于逆袭,走上了岩石生产的巅峰。而中国绘画史上辉煌美丽的绿松石山水画也终于上线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山水画的绝代佳人——翠花绿山水画的前世。
↓水平转动手机查看↓
魏晋南北朝:可爱的装饰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绿松石山水画的萌芽时期。此时多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处于“水不能淹,人大于山”的阶段。比如我们的女神在采花之前提到的《浮屠洛神》里被画成比山还高。
由于年代久远,战乱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很少流传下来。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山是比较简单的三角形和波浪形,有的上青下绿,有的用白线表示立体感。绘画技法比较简单幼稚,也不乏装饰性。
隋唐:青不够,金也要。
隋唐时期,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最后山水画不再作为背景,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来创作,技法也突飞猛进。经过北齐和北周,詹子谦来到隋朝。他的山水画“远近皆宜,故甚趣”。他的《游春图》是现金流通时代最早的山水画。
李思训父子是唐代最值得称道的画家,他们擅长工笔重彩,以石、青石、青为主,突出了锦绣山河的壮丽。因其颜色强烈,装饰性强,被称为大绿松石。
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蓝绿两色外,画中还使用了泥金颜料,用于勾染山形轮廓、石纹、斜坡、沙嘴、彩霞、宫殿、亭台等建筑,画面更加瑰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这种带金钩的绿色景观,称为“金绿景观”。
五代两宋:名画堆在一起,美得飞起来。
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如郝静、管同、董源、巨然等深入大自然写生,笔墨有干有湿、有粗有细、有假有真、有染,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深远。宋代将绘画正式纳入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随着宫廷绘画的繁荣,在唐末一度沉寂的青绿色山水画再次崛起,许多在后世广为流传的名作都在此时出现。
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宋代画院画家王希蒙所画,代表了北宋绿色山水画的巅峰。长达12米的绿松石长卷,布局密集,细节丰富。颜料经过多次涂抹和渲染,也是在画心背面上色,所以历经千年仍保持着丰富明亮。
赵伯驹和赵伯骕两兄弟在唐代大绿的基础上融合了雅与美的元素,在丰富中求雅。赵伯骕的《宋万金阙图》在传统青绿画的基础上融入了水墨技法,体现了青绿山水画与文人趣味的初步融合,这种审美在元明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明中期:小清新的水墨风格
元代水墨山水盛行,重墨的青绿山水成为少数。“雕青嵌绿”被排在绘画13科的最后。用色彩作画的画家并不多,如赵孟頫、钱选、王冕。他们将水墨与青绿山水相结合,色彩普遍偏淡,可称之为小绿。
到了明代,吴派继续将青绿山水与文人的笔墨趣味融为一体,迎合了当时社会对雅的追求。有些文人以绘画为生,绘画内容比较世俗。你可以看到风景中的人物经常弹钢琴和沏茶喝小酒。仇英、张虹等画家以现实生活中的青绿山水著称,青绿山水走上了雅俗共赏的道路。
明末&;清中叶:古风与意境
明末出现了一个奇人,影响了300多年的山水画流行趋势。他就是画家董其昌。董提出了“南北宗”的山水画分类理论。北派是李思训父子的彩山水,南派是王维的浓淡变色法。他是南宗正统,强调文人修养而贬低造型技巧,强调笔墨趣味而忽视山川幽谷的创造。
南北朝理论一直影响着清代前中期的画坛,成为近三百年来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绿色山水画也更注重意境,脱离生活。
现代:大胆实验,创新创新
自开埠以来,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地渗入中国,绘画风格也更加多样化。许多画家突破传统求变,形成了具有现代艺术特色的海派绘画。
黄进行了水墨结合的实验,“丹青藏墨,墨藏丹青”,张大千、刘海粟创造了热烈酣畅的青绿多彩的山水,突破了南北朝的藩篱,融墨与画、用青色上色于一炉...这些著名艺术家的大胆实验,给传统的青绿山水带来了新的生机。
展览信息
纵横万里——历代青山绿水专题展
时间:2017九月15-12.4。
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燕翅楼
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已经正式下线。但展厅内仍有不少国宝级的作品,如赵伯驹的《山河秋色图》,以及首次亮相的南宋《宫苑图》、元代《东山丝竹图》等青绿山水画。人少,展品真诚,是仔细看看的好时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展览的形式对青绿山水画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整理。喜欢绿色山水的朋友,不要错过这最后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