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的生平事迹
神启三年(430),太祖拓跋焘的叔父杜超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镇守邺城,任命高云从事中郎将。那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杜超,因为春天来了,各州的许多犯人不能被判刑,所以上表允许高云和中郎将吕等人分头去各州,共同审判监狱事务。吕熙和其他人被判犯有贪污罪和枉法罪,但高云因诚实和公正而获奖。杜超幕府解散后,高云回家教书,1000多人受他教育。
第四年(431),沈密与宣璐等人一道被招为中文系博士。迁为侍郎,张骞、太原都在阆中为官兼大将军魏、安乐王拓跋范。拓跋范是太祖的宠弟,高云辅佐他在西域重镇长安是非常合适的,秦人对他也非常推崇。不久,高云被征召返回朝鲜。曾有《翁边塞诗》,其中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古时候,乐平王拓跋扈向高云求援,拓跋扈作为官员参与了拓跋扈的军事事务。凉州平定后,因其参与策划,朝廷封高云爵温阳子、建武将军。北魏太祖下诏高云、司徒雷登崔浩编纂《国志》,就是这位官员写的。当时,崔浩召集了许多魔术师来检查汉朝以来的日月日食和五星排列,找出了以前历史的错误,又写了一份魏历给看。高云说:“天文历法不能凭空提及。凡是古代的善良,都要经过现代的检验。而且汉朝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季五星聚东井,是浅历。今天我调侃一下汉朝的历史,但我不觉得有错。我怕后人会像我们今天嘲讽古代一样闹笑话。”崔浩说:“你说的荒谬是什么意思?”高云说:“我查了《星传》,金水经常陪着太阳。冬季十月,太阳在尾筐里昏厥在深南,东京在尹蓓。这两颗星逆日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史家欲神化汉高祖受命之事,而不再推之以理的结果。”崔浩说:“如果你想改变什么,你不能。你不怀疑三星一个人的聚集,却怪两个明星的到来。是什么原因?”高云说:“这不能是空话,应该检讨。”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只有东宫少爷尤雅说:“高俊精于数数,应该不会有假。”一年多后,崔浩对高云说:“你先前说的话不能说服我。我再一查,果然如你所说,五星三月聚东京,不是十月。”他还对幽雅说:“高云的技术就像杨远的箭术一样。”他们都叹息着钦佩他。虽然高云擅长背诵,但他一开始就把它藏在怀里。不管他说什么,只有尤雅反复向他征求关于灾难的意见。高云说:“过去,人们说很难知道。他们已经知道了,又怕泄露出去,还不如不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奇妙的真理,你为什么要问这个?”尤雅于是放弃了。
不久,高云担任了秦王拓跋汉的老师。后来又请他教授拓跋黄太子的经书,深受好评。太祖还命令与侍郎龚、和胡商议法律。太祖召集高云一起讨论刑事政治,高云的言论得到了太祖的赞赏。太祖问高云:“政治上有许多事情。什么先来?”当时北魏禁止封良田,京城流民众多。因此高云说:“我年轻时很卑微,我只知道种田。请让我谈谈农业。古人云:一里方圆可开三顷七十亩地,百里方圆有三万七千顷地。农民勤劳可以亩产增加三斗粮食,不勤劳就损失三斗。方圆百里有增有减,一共222万吨粮食,更何况世界这么广阔。如果公私都有粮食储备,就算闹饥荒,有什么好担心的?”太祖很欣赏他的说法。于是土地禁令被废除,全部交给人民。当初从姬、丁、项、尤、梧州等地推荐了几十个人,每个人都要当头领。拓跋弘对崔浩说:“先打电话的人也是州县的候选人。他在位很久了,他在政治上的努力从来没有得到回报。现在可以先把之前招进来的人补上在县县维持秩序,换上新招进来的人。而且府尹县令要派那些有经验的人去治理百姓。”崔浩从不屈服,固执地派遣那些新兵。高云听说后,对东宫的管天大夫说:“崔公要遭殃了!坚持自己的错误,和王子较劲。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辽东公宅黑子被太祖皇帝宠信,发配并州,收受数千帛帛贿赂,不久就发生了。翟黑子问高云:“主公问我是报真话还是说假话?”高云说:“公是皇帝最喜欢的大臣。你可以如实回答,你可以表现出你的忠诚。这没什么。”中书侍郎崔兰、公等人都说投降后罪行难料,要说假话。翟黑子以崔兰等人为心腹,反而对高云大发脾气,说:“你说的是要诱我于死地,不值得!”所以他断绝了与高云的外交关系。翟黑子在太祖面前撒了谎,被太祖疏远,最后被定罪处死。
当时的作品使石和李朴奸诈聪明,深受信任。看到注的《诗》、《论语》、《尚书》、《易经》,就开始看,说马、郑、王、贾注六经虽多,但疏漏谬误不少,不如注精。请太祖皇帝收集国内书籍,藏在大臣办公室。由崔豪颁发,命令全世界的学生学习。他还让太祖给崔浩写了一封信,对《礼记传》进行了注释,以便后人看到准确无误的儒家经典。崔浩还推荐占敏有写作能力。然后占敏等人建议崔浩出版自己的国史,以永垂不朽,并展示崔浩的成就。高云听了,对左郎宗钦说:“占敏所作所为不小心,我担心这将成为崔门未来的永恒灾难。这样,我们这些参与过的人就麻烦大了。”很快,灾难降临了。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因撰写《国志》入狱,高云在中书省当值。拓跋扈请东宫侍郎吴来,让他住在宫里。第二天,拓跋煌入宫扮演武帝,命高云陪同。到了宫前,拓跋宏对高云说:“进去见皇上,我跟你一起去。如果皇上有话问你,你就照我说的回答。”高云说:“这是干什么用的?”拓跋弘道:“进去你就知道了。”进去见吴泰皇帝。拓跋弘道:“中书侍郎高云在内廷家中。我和他在一起很多年了。高云很谨慎,我非常了解他。虽然高云和崔浩一起工作,但他很谦虚,只服从崔浩。我请求宽恕他的生命。”太祖召见高云,问他:“国志是崔豪写的吗?”高云回答说:“太祖的故事是以前的作家邓源写的。”《始皇帝的历史》和《今天的历史》都是大臣和崔浩写的。但是崔浩的政治事务太多了,只有总统才能修改。至于注释,我为部长做的比崔浩多。”赵匡胤大怒,说:“这比崔浩的罪行还严重。怎么能剩下活的!”拓跋弘说:“天威是认真的,高云是小官,在混乱中失去了时间。我之前问过他,他说都是崔浩写的。”太祖问:“真的像东方太子说的那样吗?”高云说:“因为我是一个学者,所以我对书本一无所知。如果我犯了罪,我应该被消灭。今天我要死了,我再也不敢虚荣了。殿下,因为我替他看了很久的书,我觉得对不起他,求你饶我一命。如果不是皇帝要求朝臣,我也不会说这些。既然问了,我就如实回答,一点也不敢糊涂。”
太祖皇帝对拓跋弘说:“正直也难为人情,你死了更难!我真的对你很忠诚。就像你刚才说的,我宁愿怀念一个有罪的人,原谅你。”高云被判无罪。于是他把崔浩叫到皇帝面前,请他盘问他。崔浩惊慌恍惚不敢吭声。高云有条不紊地陈述了一切。当时,太祖非常生气,他命令高云起草一份圣旨,崔浩以下和仆从以上的128人全部被消灭。高云表示怀疑,不打算写信。太祖频频催促他这么做。高云再次要求见皇帝,然后起草了圣旨。太祖召见高云,他说:“我不知道崔豪还犯了什么罪。如果只是这个罪,就不杀了。”太祖大怒,命武士把他捆起来。拓跋宏再次邀请。太祖说:“要不是这个人惹了我,几千人都要死了。”崔浩最终被五大家族所灭,剩下的只是他们的尸体。宗钦被处死时说:“高云大概是圣人吧!”
拓跋弘后来责备高云说:“人要抓住机会,如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学习有什么用?”当时我从侧面推了你一把,你怎么不顺着点,让皇帝生气成那样?现在每每想起,还是心有余悸。”高云说:“因为我是东野的一个普通秀才,我无意做官。朝廷闭关时,应朝廷之命,任官凤池,参与撰写林亭,尸身尊为官,妨碍贤者久矣。“史书”都是皇帝的记录,对未来都是宝贵的教训。通过史书,今人可以看到过去,后人可以知道现在。所以言行都是有备而来,人要谨慎。然而,崔却荣幸地受到的特别宠爱。那时,他辜负了他的恩典,招致了自己的毁灭。就崔浩的曲目而言,有时有些事情需要讨论。崔浩有茼蒿的才能,被朝廷的栋梁所托付。他在朝廷的节操是可嘉的,私下也是可嘉的。他的私欲淹没了他的公平和正直,他的爱恨阻挡了他的公理。这是崔浩的罪过。至于写朝廷的日常生活,国家得失的事实,也是史书笔法的大体格局,没什么可反对的。但是,作为一名大臣,崔浩和我实际上是牵扯在同一件事情上的,他们将生死与共,荣辱与共。今天真的是感谢殿下的仁慈与宽恕,而不是出于我的本意。”拓跋宏的脸色变了,他大吃一惊。高云后来告诉人们,我没有听从东方王子的安排,因为我担心会让翟黑子失望。拓跋黄后期,与左右朝臣颇为亲近,设牧营以占其利。高云劝过,拓跋煌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太平真君十二年(451),拓跋弘去世,高云长期未能见面。后来,太祖召见他,高云被提升为抽泣,他的悲伤无法停止。太祖流下了眼泪,命令高云退出。周围的官员都不知道原因,他们说:“我看到高云无缘无故地哭了,陛下很难过。原因是什么?太祖听到后,召见他们说:“你们不知道高云很难过吗?”左右说,“陛下难过是因为我看到高云说不出话时哭了,所以我们才窃窃私语。”赵匡胤说,“当崔浩被杀的时候,高云也应该死。是东宫苦口婆心的规劝,救了他一命。今天没有东宫,高云见到我很难过。"
高云写了八篇文章,由武帝发挥,称赞他们写得好。当文成帝·拓跋卓即位时,高云制定了许多计划。司徒雷登等人受到皇帝的嘉奖,而高云终身没有受到表扬,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他的忠诚,而不是骄傲,大致相同。郭,非常聪明,总是想显示他的才能,并建议建立一个宫殿。高云谏曰:“吾闻武帝平定天下,始建都城。一旦他建立了什么,这不是淡季,他永远不会开始工作。建国已久,宫殿完整。永安的前厅可以用来接待各国的问候,西塘的温室也可以用来安息圣者,紫阳台可以用来观望。如果你想建一座更宏伟的宫殿,也要慢慢准备,不要急于求成。据估计,砍柴、运土和做各种杂活需要2万多人。大人会干活,老少会供饭,要四万人半年才能成。古人云:女人不耕田,有人挨饿,女人不织毛衣,有人受凉。更有甚者,几万人无力从事农耕编织生产,要花太多的钱。从古代的推论来验证现在的必然会有借鉴的作用。希望皇上认真考虑一下。”文成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云从文成帝继承了太平的基业,但风俗依旧,婚嫁丧事不按古制,于是上表谏,言辞激烈。高云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文成帝平静地听着他的话。有时候即使有碰撞或者皇帝不想听,也让左右帮他解围。为避免不便,高云要求私下会面。文成帝知道高云的意思,所以他转过身去等他。他非常尊敬他。有时他早上进宫,晚上出来,有时他在宫里呆几天。朝臣不知道他和皇帝说了什么。有人写信表达高云的得失。文成帝读完之后,对他的大臣们说,高云的做法没有错。像高云这样的人是忠诚的臣民。因此,高云被任命为书记处书记,而他仍然以作家的身份工作。司徒露莉说:“高云虽得天独厚,但家境与常人无异,妻儿无生计。”文成帝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早说?现在我用他,我就跟他说穷!”这一天,文成帝去了高云家,那里只有几间小屋,亚麻长袍,厨房里只有一点咸菜。文成帝叹了口气说:“古代的人都这么穷吗?”即刻赐棉帛五百匹,粮食千斤,拜高云长子高晨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云一再拒绝参加谈判,但文成帝拒绝了。起初,与高云一起被招募的尤雅大多是侯爵的官员,高云手下的100多名官员也是2000石秘书处的官员。然而,高云当了27年的医生,那时候,官员没有工资。高云经常让他的儿子们去砍柴和收集水果来养活自己。
当初,宰相窦进因为有事被杀,儿子窦尊逃到了山谷。他的母亲焦被带进了县令衙门,却因为焦老了而免于屈辱。窦金的亲戚朋友都不敢支持他。可怜焦的年老,把他留在家里保护他。六年后,窦尊才被赦免。高云的行为大多是这样的。后来成了太常清,原来的职责和过去一样。高云去《代都赋》是为了说服皇帝,这类似于《二井赋》。当时中国书医索畅博士与侍郎傅默、梁左就此名展开争论,议论纷纷。于是高云写了《名论》来解释他的困惑,也有很多考证。后又以大臣为监,革除太常清,擢升为梁成侯、左将军。
高云早年在太原与游雅、张炜交好。游雅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高云的评论,高云的人格得到了当时人们的高度赞扬。文成帝非常尊重高云,通常不直呼其名。他习惯叫他“你爸爸”。于是“你的锣”的名字就传开了。和平六年(465),文成帝死了,他的儿子献帝拓跋弘继位。当时的文帝年少服丧,在中院任职,骑着大将军伊混的专权,图谋危害北魏的政事。天安元年(466),冯太后杀了伊混,并召高云到禁宫参与密谋。高云要求恢复第一王朝的规章制度,并建议各郡应设置医生、助教和招生人数。献文帝听了他的建议,在县衙设置学校。
后来,由于年老多病,高云多次写信要求退休。皇帝不允,写了《为退诗》,又因昔日与他共事的人已疲惫不堪,为逝者惋惜,作了《秀才颂》。
兴(467-471)年间,献文帝下诏出任太常,到兖州祭拜夫子庙,对说:“不要拒绝这种检讨德行的行动。”后来,高云跟随文成帝北伐,凯旋而归。到了吴川镇,就弹《北伐颂》,文帝认为写得好。
献文帝身体不适的时候,因为当时孝文帝拓跋宏还很年轻,想立京兆王拓跋子为太子,把大臣们都叫来一一询问。高云进来跪下,哭着说:“我不敢多说,怕皇帝听了。希望陛下想想祠堂托付的重要性,追究周公辅佐成王的旧事。”于是,献文帝把皇位传给了孝文帝,并送给高云成千上万的锦缎和丝绸,以表彰他的忠诚。后来,他被提升为图书管理员和正式服务员。然而,尽管高云能掌握大量的古代典故和历史事物,他却不能专心勤奋地写作。当时,他和学校簿记员刘墨有一些系列的辍学,大部分是遵循崔浩的旧作品,模仿春秋的体裁,当时有一些删改。从文成帝到文帝,军国主义者的大部分书信都是高云写的。后来,我推荐高绿接替我。由于高云在参与讨论和决定重大政策方面的贡献,他被提升为咸阳公爵,并被封为镇东将军。不久,高云被任命为特使,一个经常性的仆人,一个将军在西部和淮州刺史。高云在秋天巡视边境,询问人民的疾苦。到了邵县,发现少公庙被毁,没有重建。于是说:“少公贤德,如今毁其庙而不修,不能拜。难道想做好事的人就没有希望了吗?”所以上表请求修复少公庙。当时,高云已近九十岁,他仍在敦促人们重视他们的研究,这使得风化相当受欢迎。而儒生优柔寡断,不善于做决定。后来,在郑光年间,钟三博士和中书舍人先生时常怀念高云,带领县里的老人,在野王之南立碑纪念高云,作为纪念。
太和二年(478),高云因年老而乞归故里,奏折十余次。毕竟皇帝不允许,所以他就因病退隐了家乡。第二年,皇帝下令招他坐舒服的车,并下令沿途各郡都要照顾他。到了首都后,他成了镇军将军和库首领。高云坚决不答应,皇帝请人帮他引进内廷,修改和制定《诰》。高云去“酒训”,孝文帝看后非常高兴。他经常把这篇文章放在身边。
孝文帝下诏后,授权高云进殿乘车,并没有跪拜祝贺。第二年,让高云讨论并制定法律。虽然高云已年近百岁,但他的志向知识并未减少,他仍然专心于他的老工作,研读史书。献文帝下令:“高云年事已高,已到危险期,但家境贫寒,供养之物甚少。你可以请音乐部门每隔五天派一支乐队到高云来演奏,让高云高兴高兴。”高云被特别赠予一头牛、一辆战车、几根棍子和一把刀,以及异国风味的食物,每年春秋两季经常送到他的住处。很快,他命令负责膳食的朝廷官员在初一和十五按月送来牛肉和酒、棉花和丝绸衣服并分发。高云把它分发给亲戚朋友。当时,大多数贵族在他们出现后都成为了高级官员,但高云的孩子都没有官衔,所以他们都很诚实和谦虚。后来,他被提升为高级部长和正式仆人。经常被请到宫里,准备几根棍子,问他国事。太和十年(486),高云被封为光禄大夫,金质为紫。大家都来参观,向大讨论问好。高云经常对人们说:“当我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的秘书时,我有一种帮助人民生活的善良美德。如果正面报道不差,我这辈子就100多岁了。”太和十一年(487),高云逝世,享年98岁。大约在去世前10天,高云感到有些不适,但他仍然不想卧床休息。他叫医生喝汤,进进出出,还念叨着。孝文帝和冯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就派医生李庸去看他,为他把脉。高云仍然说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李咏入宫后,悄悄告诉孝文帝和冯太后,高云的脉象不正常,恐怕快不行了。于是,孝文帝和冯太后派使者互相赠送美味的皇家菜肴,从酒饭到调料,有100多种,都是当时新鲜的。床帘、衣服、被子、几根棍子都列在庭上,朝方官员互致慰唁。高云喜气洋洋地对人们说:“上帝给了我这么多礼物,因为我太老了,所以我可以用它们来招待客人。”上表表示感谢,无其他顾虑。过了这么多天,晚上死了,家里人都没发现。他死后,孝文帝诏赐帛1000匹,布2000匹,帛500斤,锦50匹,杂色100匹,顾乾虎作为丧葬费。自北魏开国以来,还没有人获得过如此多的生死赏赐,这在满清王朝的人看来是莫大的荣誉。即将下葬时,追授为侍中、四公、冀州刺史、将军,爵位不变,谥号赐寿服。
《舒威传》卷四十八卷三十六有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