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花会起源于何时?
春天和四月,是菏泽牡丹盛开的季节。菏泽市围绕牡丹文化资源,按照经贸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举办了12牡丹花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的邀请,本报记者一行有幸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到了4月,之前所有的成绩都取得的时候,迎春花已经凋谢,让人有点“春去春来”的感觉。此时,在山东菏泽(原名曹州),色香味俱全,春意盎然,盛开的牡丹将留在这个春天。2004年中国菏泽投资贸易洽谈会是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一大盛事。菏泽牡丹自明清以来就有发展,但地处鲁西南,地理相对偏远,名气一直没有洛阳牡丹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条贯穿全市的京九铁路的出现,才让菏泽“飞”起来。自1992首届花展以来,全市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前12届花展,平均每届有300多名外商参加,十几个省市的客商云集菏泽。他们对在菏泽投资项目极为感兴趣,纷纷签订合同和协议,要求在菏泽投资。记得菏泽刚开始办花会的时候,人们有很多质疑。当时,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已经举办了22届。菏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有勇气挑战洛阳牡丹?若干年后,其“战况”如何?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很久了。第十三届菏泽国际花博会新闻发布会上,座无虚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彩缤纷的牡丹。与牡丹竞争的是几位身着古装的韩国和西班牙女商人。本次投资贸易洽谈会共有1500多名中外客商参加,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外商。在曹州牡丹园宽阔的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匆匆穿梭。据大会组委会介绍,本届洽谈会期间,我市共签订利用境外资金合同31份,合同境外资金2.545亿美元,创历届洽谈会合同数量、投资金额、投资领域、项目质量之最。庄子和庄子的“长生不老”象征着富贵和平安。早在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唯有牡丹是真国色”的诗句。后来牡丹被誉为“国香”、“国貌”、“国色”。菏泽牡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牡丹的芬芳滋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涌现了一批关于牡丹栽培和牡丹文化的著作。在菏泽,我看到了这样一位爱花的老花农。陪同我的当地宣传干部介绍他是处理牡丹的专家。大家都笑称他为“老庄主”,但没错,他虽然没有名门牡丹的美貌,却有一双看起来拧得起的浓眉,眼睛亮亮的。那种爽朗开朗的表情,让我们羡慕那些常年待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作者问他这个花园里的牡丹是不是都是他种的。他笑得很得意,但也不失单纯。很久没见过这种笑容了,和他一拍即合。谈话中,他把作者带回家。在一排红砖房里,屋内陈设大方精致,大城市人们追求的所有家用电器在这里基本都有。好客的朱庄夫人给我端来了茶和点心。她笑着把茶杯放到作者手里。作者起身道了声“谢谢”。她低头看着茶。绿茶汤在精美的白瓷茶杯里荡漾开来。当我靠近它的时候,它像草叶的香味一样淡淡的。细细品味之下,又苦又甜。原来是医院里用银杏叶做的。多般配的一对啊!“老庄大师”将多年的栽培经验和科研成果整理成技术资料。看到作者感兴趣,他让妻子把自己在国内各种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拿去给作者征求意见。“教”差得远,却让作者看到了牡丹爱好者的殷切之心。只有政府大力鼓励像“老庄子主”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收集整理菏泽牡丹的历史资料,总结外地最新的栽培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菏泽牡丹才会越来越漂亮。由于牡丹的独特影响力,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突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搭建文化舞台,经贸唱戏,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主题,每届都有数百万来自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日本及港澳台的国内外客商前来参观,开展经贸活动。在国际牡丹花会的带动下,人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秧歌、竹马、高跷、唢呐、“羊头”等以前在民俗村里沉寂的民俗文化活动也走进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登上了高雅的殿堂。在巨野县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放下了锄头,提起了笔。牡丹工笔画成了很多农民手中的“玩物”,一些农民走上了画牡丹致富的道路。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市场上销售的牡丹工笔画约80%出自巨野农民之手。因此,这个县也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农民画之乡”。为期3天的中国(鄄城)第二届国际人峰会也携手菏泽国际花博会打造“经济套餐”。菏泽市鄄城县是中国最早从事人发收购加工的地区之一,常常被忽视的“人发”在这里成了“武进”。经过30多年的发展,鄄城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发原料集散地。这些乌黑亮丽、金黄淡雅的发品大多销往美洲、欧洲、非洲等地,成为国际市场的热销品。据初步统计,在这个有热门地块的项目签约仪式上,共达成15个合作意向,涉及金额2亿元。在菏泽的几天里,无论是平易的宣传部长充满改革意识和现代术语的讲话;无论是建在孤寂之地的精致的曹州书画院,描绘的都是精湛的笔法和迷人的仪态;或者穿着便衣的农家子弟为作者表演精彩的武术,都会吸引作者的目光。当笔者乘火车离开菏泽时,我不禁默默祝愿:愿牡丹这种曾经只存在于温室里的高贵花朵,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开得更加灿烂,“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