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饼的由来和历史。
清崇德三年(1638),太原一家面点的郭、杜、林三个徒弟专门做唐糕。八月中秋将至,蛋糕店生意越来越红火。辛辛苦苦做了三天,做出来的唐糕还是供不应求。终于,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后,这三个人筋疲力尽,因为酒劲太大,睡着了。当他们醒来时,发现之前做好的面条因为天气热已经发酵了,他们再也不能做传统的糕点了。郭师傅趁着酒劲,干脆领着两个徒弟试着将生面用香油、麦芽糖等材料拌入发酵面中,再按照以前的唐糕工艺制作。没想到做出来的蛋糕比之前做的更软更甜。这种由三个徒弟喝后改良的唐饼,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没过几天,就引发了购买这款蛋糕的热潮,每天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往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买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郭、杜、林,就把这种饼叫做“郭”。由于“郭”糕的由来多是师徒醉酒所致,人们还给这种糕起了一个有趣的绰号——“醉糕”。虽然“醉饼”不含酒精,但每次提起“国”的柔和醇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可以说蛋糕不醉人。这也是善酿酒善喝酒的山西人津津乐道的事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随光绪皇帝西行,途经南口、居庸关、怀来县、宣化府、阳高县、大同府、代州、忻州,于8月17日抵达山西太原。
逃亡之初,官兵四散,百姓流离。慈禧太后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跑了,像个村妇,一路衣食无着。直到怀来县边界被知县吴迎接,她才稍有暖意。到了太原,山西巡抚领着众人迎接,并呈上了御用器皿,恢复了皇冠的模样。据记载,慈禧太后西逃太原后,并没有忘记皇室的奢华。每天的食谱有100多种,光是吃饭就花了200多两银子。
当时每日奉上的御膳仍照常分为荤局、素局、正餐局、茶局、点心局。因为他出逃的时候没有带厨师,点心局的品类供应有限,所以山西巡抚告诉太原所有的饼店都要提供糕点和名吃。经过筛选,正宗的“郭”糕点作为点心局的压轴戏赠送给了两宫,他万万没有想到慈禧太后品尝后会大加赞赏。此后,在慈禧太后逗留太原期间,“郭”饼已成为日常小吃贡品。回到六安都城后,慈禧仍念念不忘,并订购了郭糕作为贡品。“国”糕入选宫廷,与它的前身唐糕相得益彰,再次成为京城名饼。这一次,它成为了金饼的杰出代表。从此,山西所有的重要官员都以吃“郭”糕为荣,百姓也开始称“郭”糕为“太后糕”“国”已成为山西人宴请宾客、馈赠佳品的最佳选择。
清末民初,郭月饼已成为山西糕点行业的著名品牌之一。每个家庭,无论老少,都会带着浓浓的乡愁和团圆的愿望品尝郭的月饼。100多年来,郭月饼已成为山西中秋节习俗和节日饮食文化的光辉象征。
目前,太原双合成郭晋式月饼这一传统技艺已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晋式月饼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