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腰带不简单,堪比爱马仕。

唐朝的成熟男人,可以没有老婆,但不能没有腰带。腰带作为唐代男士日常穿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能体现唐代的时尚品味。一条简单却不简单的腰带,让长安的男男女女散发出成熟自信的光芒,成为全身的点睛之笔。相比之下,今天的人腰带上的巨幅logo,大到头皮发麻,不忍直视。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有必要用腰带来捆绑不守规矩的衣服。早在《诗经》中就有衣带的记载:“我满腔热忱,又怕垂下。”古代腰带种类繁多,形状非常复杂。

秦汉以前,男装中的腰带主要是皮腰带和丝带。春秋时期就有带钩的皮带。战国时期,由于赵武灵王亲自为“胡夫骑射”站台代言,皮带在北方得到进一步推广。

随后,各种类型的带钩逐渐应用在皮带上。一部分用于腰带头,一部分用于将钩扣嵌入腰带体,钩头朝下,用于挂各种配件。北方游牧民族以水草为生,一匹马成为他们的移动之家,生活用品也经常随身携带。大物件多系在马上,小物件用皮带系在腰上。这可以算是第一代废带的雏形了。

在先秦时期,和许多着装制度一样,从皇帝到民间,丝带的样式和使用的材料都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皮带打结打结的情况下,剩余下垂部分的长度也有严格的规定。郑玄在作品中提到:“若说佩容道、瑞、垂神取三尺,则畏而止。”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道:“带,士绅也。男的戴箭头,女的穿丝绸。”男人天天系皮带,女人用丝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三国以后出现了结构更加严谨的带环扣的腰带,终于完全取代了曾经流行的带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越来越多的饰物挂在汉、胡骑士的腰间,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腰带。“蹉跎”一词,既作“隔邪”,又作“(卫战)Yb”“和“(战戈)巴”。意思是小步走。卓文君在苦情诗《白头吟》中提到:“在沟上,沟水东西流。”

一条经典的废腰带主要由扣、钹、带、铊尾、垂带、小饰品组成,阳刚之气十足。孟茜·毕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自北齐以来,中国的衣服都是胡服。窄袖绛青,短袄长配靴,有腰带,胡服也...我要带弓带剑,享乐,数袋,还有刀。”

每个部分都有实际用途:

①“扣”:唐人又称“君”。通过它可以将皮带固定在腰间。皮带扣由扣环、舌(销)轴和扣尾(柄)组成,类似于今天皮带的皮带头。

②“带”:唐人又叫“臀”。浣熊有各种形状,有圆形的,也有半圆形的,称为“圆浣熊”或“群浣熊”;有一种广场叫“广场”;同时具有两种形状的复合胎体称为“方形胎体”;只用正方形“纯正方形”;玉体紧密排列在皮带上,称为“方形排列”,排列稀疏的称为“稀疏排列”。有张有的诗:“红衫缠腕,蓝排方臀腰。”水桶下面有一个扁孔可以直接挂带子,叫做古眼。貉子是一条皮带的门面,谁穿的质感好,往往地位就高。

③“钐”:即皮带本身。唐代的“钹”往往是黑色的皮带,相当于我们今天皮带的主体部分。宋庞《文昌杂记》记载:“唐代御带虽为犀玉,皆为黑钹。五代出现了红钹。泸州明太祖画像,黑钹。其大臣亦是如此。”唐人已经知道深色腰带会有更好的收腰效果。

4“铊尾”:腰带末端的装饰物。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护带头不磨损,二是起到美观的作用。唐朝末年的金腰带和玉腰带上会刻有铭文。带尾巴穿也很有讲究。原来是从上到下倒插,唐高宗圣旨的尾部是往下插的。新唐书?车辐之曰:“佩带者垂首,名在天尾,取臣服之意。”中唐以来,除了单扣单尾的样式外,还出现了左右腰两侧各有一扣一尾的双扣双尾样式。扣紧后,两条尾巴垂在一边,起到对称的装饰效果。这种皮带在宋金时期非常流行。

纵观整个腰带,腰带内容最丰富,视觉感染力高,支撑了整个价值。唐代腰带的质地很多,有玉、金、银、犀、铜、铁等,可以磨成相关的形状制成腰带。在所有的材料中,玉石最为珍贵,质量也较好,用个一百年、八十年都不成问题,所以玉带就成了大唐服饰中皮带的杠杆。在《长安最长的一天》中,何建腰间的襁褓是一块玉石,与他高贵的紫袍相得益彰。

除了材质之外,与珐琅搭配的件数和图案并不透露低调的奢华,却始终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唐代常见的有素面、雕人物、动物的图案,其中以带有异域风情的胡人、动物最为常见。Xi安何家村出土的白玉胴体上刻有狮子图案。在辽宁辽阳,出土了一条腰带,一个玉胎体上浮雕着一个男孩拿着瓶子的图案。

到了唐代,水带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样式,而且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唐政府专门为百姓制定了“大带制”,用带来区分官职等级。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上元元年八月,文武百官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二臀;四品,金鱼袋,十一臀;五品,金腰带,十臀;六品,七品,九臀带银带;八品,九品,兼而有之??石带,八臀;我系着一条黄铜铁腰带,有六个臀部。”不同等级的官员佩戴不同材质和数量的腰带,等级森严。

自皮带诞生以来,功能性就被放在了设计的首位。有些人用它来挂饰品,有些人用它来上吊。废带沿用前朝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功能。既能区分官员的等级,又有强大的收纳功能,可以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数袋等物品。你需要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挂在你的腰带上。他们的腰部成了一个小型移动仓库。

废带上通常挂着“数袋、刀、磨刀石、契、针、火石袋”等七样物品,还有一个响亮而优雅的名字“关于浪费时间的七件事”。杜佑《通典》又记载:“第二年四月,景云赦免海内外官员,命依商元元年而行。文官武官带了七样东西(注:佩剑、刀、磨盘、刀、针筒、火石袋等。)"

唐朝的人之所以挂这些东西,和饰品强大的实用功能是分不开的。

刀是一种类似匕首的小工具,在古代被广泛使用。类似于今天的多功能瑞士军刀,深受户外生存爱好者的喜爱。磨刀石就是磨刀石。唐人爱刀如命,即使锋利如唐刀,也无法抵挡生锈。所以勤劳的唐人在腰间挂一块磨刀石,边用边磨。

针筒一般用竹子制成,相当于现在的档带。唐人把一些重要的纸张、帛书放在竹筒里,便于随身携带,避免损坏。打火石,古代用来点火的工具,相当于今天的打火机。唐人用钢“火镰”敲击打火石取火,所到之处,火可达。

真相就是针。戚居原属铁勒部落之一,是鲜卑一支坚韧好斗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很落后,文字基本都是刻上去的。缝纫针是他们刻字的专用工具。

昏厥的效果更神奇。这个锥子状的东西是用来解开绳结的。周朝时,贵族们脱下外衣戴上缎带,戴上花边时,可爱的人常把缎带打成结,以免衣服自由落体。这个结有效的避免了暴露,但是解开这个结真的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所以机智的古人发明了爵,专门用来解绳结。

废腰带曾经是男装秀的专利,但是随着唐代女子男装的流行,唐代女子开始使用废腰带。严肃规整的圆领睡袍和腰带仿佛是天生的一对,足以让女性腰线更加明显。长安的美女首领太平公主很喜欢这种打扮。《新唐书》记载:“皇帝尝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叠巾,满布七物,在皇帝面前载歌载舞。皇帝和武则天笑着说:‘女人不能当武官。“为什么穿成这样,”接近恶魔。"

唐玄宗统治后,朝廷规定普通官员不必再佩戴腰带。从此,腰带更加名正言顺地走进了唐代女性的衣柜。他们省去了原来的“七件事”,把废带改成了狭隘的皮条客。功能性逐渐消失,成为女性的附属品。它们精致但不夸张,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约会,它们都能抓住观众。

《一代宗师》里,叶问师傅陈华顺,师傅告诫他:“一带一息,你以后要做有这口气的人。”对于几千年前的唐朝男女来说,一条长腰带代表了他们的时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