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的历史和文化

人类的摇篮之一

陕西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万至6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巴河上游繁衍生息,利用旧石器工具与自然抗争。到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渐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居住在Xi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Xi东郊的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农耕为生,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石器。有了编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他们就能建造能御寒的房屋,穿上衣服,生活在有组织的公社里。大约一两千年后,Xi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成为父系氏族公社,在丰河流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遗址。此时,人类使用了木雷、石镰等新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努力改造自然,逐渐拉开了古代文明史的序幕。

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周)

周人最初是生活在关中西部的一个部落。相传周的始祖后稷在武学上被舜分封。泾河流域的宾县和旬邑地区也是周人的活动中心。到了古父府,从旬邑迁到岐山以南的周元,修筑祠堂围墙,开垦土地,设置官署,在岐山和扶风之间形成了定都的周国。到了,周发展很快,灭了附近很多小国,又进一步在沣河西岸建了沣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还在沣河东岸(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修建了濠井。丰、高作为周朝的都城,延续了360多年。这是古代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治中心和大城市。西周初年也出现了“陕西”这个名称。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和他的大臣召公的封地以山垣(今河南省单县)为界,其东属召公,西属周公。后人把山原以西的地区称为“陕西”。

古代以政治为中心(秦)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为秦国所统治,所以陕西也被简称为“秦”。秦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甘肃省清水县。公元前677年,秦人在关中永城(今凤翔县南)建都。公元前383年,迁都溧阳(今临潼县吴家屯)。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今咸阳市长陵站附近)。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咸阳成为当时国家的首都。

古代政治中心(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因为咸阳已经被项羽烧了,汉朝原本驻扎在秦国故都溧阳。到公元前200 ~ 198年,长乐、未央宫相继修复,刘邦迁入新城。汉惠帝招募民工时,修建了外廓城(今安西北10多里)。未央宫作为西汉政府所在地,历时214年。

西汉以后,辛莽、西晋、赵倩、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先后在汉都建都。其间,赫连勃勃被称为大夏王,都城在通宛城(今靖边县长城外白城子)。

古代以政治为中心(唐朝)

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第二年,隋大规模新都(今安城所在地),当时命名为“大兴城”。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浪潮中,留在太原的李渊在次子李世民的鼓动下反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史称“贞观之治”。整个唐朝也成为了中国最强大的朝代。唐朝持续了近300年。当时周长35.5公里,人口1万的长安,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国际城市。

在封建社会,首都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中心,历代农民起义军也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这个中心。比如汉末的青林和红眼农民起义军,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军,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都曾入侵长安,在这里建立了短暂的农民政权。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唐朝摇摇欲坠。904年,大军阀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它还拆毁了长安宫的建筑,并将木材顺着渭河和黄河漂流到洛阳。从此,历史名城长安被彻底摧毁,陕西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

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每年派出的使臣和西域各国的使臣、商人来到朝鲜,在路上狭路相逢,络绎不绝。那时,商人对中国的丝绸最感兴趣。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称为“达雅波尔”,意思是“跟真的一样”,并称中国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令人眼花缭乱。西域王公贵族争相购买中国丝绸,以示荣耀。于是,商人的丝绸生意日渐兴隆,汉朝通往中亚各国的贸易路线也因此成为商人进货的必经之路。人们都称这条贸易路线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从汉代的长安出发,向西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到敦煌以西分为三路:沿昆仑山北麓的楼兰、于阗、莎车、疏勒,到大夏、沈度等国,这是南路;天南麓沿线的焉耆、库车(库车)经疏勒,到大宛、大秦国为中路;沿天山北麓的车氏、乌孙作为北道前往康居、蔡妍等国。

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一次又一次地向西域各国派遣使节。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派遣使节到汉朝朝拜。这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西汉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葡萄、石榴、西瓜、大葱、胡萝卜、蚕豆、黄瓜,特别是高头大马,这让西汉的武帝非常高兴。到了汉代,丝绸、漆器、玉器、青铜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打井冶铁的技术,都传到了西域。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