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曹冲自称大象的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悬念?
小学语文课本上,曹冲大象的故事是这样的。曹操问:“谁能称这只大象?”有的说:“你得建一个大尺度,砍倒一棵大树才能做尺度。”有人说:“规模大是不行的。谁有力气举起这么大的秤?”还有人说:“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大象杀了,切成块,再称重。”曹操摇了摇头。
曹操手下的这些官员真的蠢到连说“谁有力气举起这么大的秤?”?大秤不是那种在市场上卖小东西的小秤。就是在秤系统上放一根棍子,两个人抬东西,另一个人负责平衡木和重量,看重量是多少。至于说“把大象杀了,切成块再称重”,简直是异想天开。如果曹操的手下都是这样的蠢货,曹后来怎么会用这些人来打败他的对手呢?
其实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情节。曹冲形象的故事出自古代史书《三国志》,记载如下:邓冲子。五六岁出生的邵聪,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曾经生下一头巨象,毛想知道它的体重。在他走访的群体下,不可能讲道理。
邓艾王是曹冲死后的封号。曹冲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享年13岁。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谥号曹冲为邓哀侯,后加国号。太和五年(公元232年),谥号曹冲,被封为邓艾王。
曹冲从小就异常聪明,据说很小就赶上了大人的智商。当时吴国国君孙权派人送来一头大象。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当时只有中国的南疆有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于是他向官员们请教,但是没有人能算出来。
但是,不要以为这些官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曹操很喜欢曹冲,总是夸他有多聪明。当时曹冲在现场,明确表示曹操要曹冲露脸。如果一个官员不知所措,说了些什么,岂不是让曹操很失望?
曹操有投入朝野的权力,“皇帝由他把持,使诸侯”。连汉献帝都得听他的。试想,谁要是糟蹋了曹操的兴致,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吗?所以官员在这个时候问三个问题是最明智的。当然,想来他们也不会说什么“砍倒一棵大树做秤杆”或者“把大象切成块再称重”之类的傻话。因为你这样说的话,不仅会名誉扫地,说不定曹操还会猜到你在装傻,然后一怒之下砍了你的头。
官员们都把这个大好机会给了曹冲。传统故事里,曹冲是这样的——
他站起来说:“我有一个主意。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看船体下沉了多少。顺着水在船边划一条线就行了。然后把大象赶上岸,把石头装到船上,一直装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称一下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你就知道大象有多重。”曹操笑着点头。他叫人们按照曹冲说的去做,果然,他称了大象的重量。
但是,曹冲“往船上放石头”对吗?我们不妨分析比较一下。
一头大象的重量大约是3到8吨。取一个中位数,说它有五六吨重,也就是一万多公斤。但是要找一万多斤的石头一起扛,不知道要不要找个伴。就算不用到处找,岸边有一堆石头,还是再算算经济账吧。
用船称一头大象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在船上牵着大象,一个在船边做标记。之所以要牵着大象,是为了不让它动,因为一旦大象动了,船就会摇不稳,画线的人就画不正确了。同时也是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大象行走,以免因为大象行走而翻船。如果这两个人把一万多斤的石头搬到船上,然后再搬回原处,一块一块称石头的重量,把称好的数量加起来,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对,就是用水桶把船舱灌满水。因为水就在船旁边,所以往船舱里注水就方便多了。其实曹冲的做法并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但他毕竟才几岁,没必要太苛刻。但曹操作为大汉丞相,太“利害”了,“叫人照曹冲说的去做”。
但是事实真的和故事说的一样吗?我们来看看史书是怎么记载的——
崇曰:“放于大船上,刻其水痕,称之,运之,便知。”大喜,即如何实行。
可见,曹冲在《三国志》中只说“把其他同等重量的小服放在船上”,并没有说清楚船上装的是什么,更没有说“把石头放在船上”。所以“船上装石头”的情节可能是后人解读和编造的。
曹冲声称,这段文字与史书还有一个不同之处。传统故事中,大象被称为“曹操之子曹冲时,年仅7岁”。据史书记载,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被称为大象。而且故事里的7岁是一岁,史书里的五六岁是虚岁。按一岁算,曹冲应该只有四五岁。
那为什么要改曹冲的年龄?这大概是因为编造者认为四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即使是七岁,也足够聪明了。年龄的这种调整当然是合理的。
曹冲做大象的方法,真是大智慧。他首先要知道,船上的负载越重,船舷被淹没的部分就越深;船上的负载越轻,船舷被淹没的部分就越浅。他还需要知道,如果一个重物和许多轻的物体装在同一艘船上,只要重量相等,船舷被淹没的部分是一样的。这些小物体在同一条船上的总重量等于大物体在同一条船上的重量。这些对于今天还在幼儿园玩耍的幼儿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
如果是7岁,那就大不一样了。如今,7岁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他学过加减乘除,人生阅历丰富多了,智商当然也高多了。但即便如此,一个7岁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没有参考前人的类似经验,也很难凭空想出这样的表征方法。
其实神童只是智商高,但智商不等于智慧。智商是先天的,智慧是后天的。智慧不是幻想,而是从经验的思辨中获得。经验不仅包括自己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前人的经验。大象的智慧也是如此。四五岁的曹冲,不太可能有这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不借鉴别人的经验,靠自己的智商想出来是不可能的。
那么,曹冲做大象的智慧从何而来?南宋时,吴增曾在《残改斋漫录》卷二“史事”范畴中提出这一观点
按:付梓说:“朔人送给一份大礼,说要养若。使节说:‘即使你不住在大地方,你不是人也不会珍贵。今年120岁,人们称它为仙女。“王乃命豺狼屠养十五年,大如沙坟,势如破竹。王羲之命恒官架桥丈量,折了十座桥也不丈量。直立,水官,奉命量之,却极重要而无用。”在这样的时候。众所周知,用船测量东西的方法在赵岩时代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始于邓王爱。
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部落送给燕昭王一头巨大的猪。献猪使者说,猪名叫杨希若,120岁,人称“仙仙”。燕昭王派负责养猪的官员去养它。15之后,猪大如沙丘,四条腿根本支撑不住身体,只好整天坐着。
燕昭王命令负责衡器的官员称猪的重量。起初,负责衡器的官员带来了十把最大的秤,每把可重达500斤,每把可重达5000斤。他们在猪身上套了很多绳子,然后把十个大秤砣挂在不同的绳子上,每个大秤砣由两个强壮的年轻人扛着。但是,不仅20个男生举不起来,这些十杆秤也举不起来。负责称重仪器的官员带来了十个砝码,每个大秤上有两个。这样一个大秤可以称1000斤,十个大秤可以称10000斤。但是,人还是抬不起来。由于用力过猛,十杆天平的横梁被折断了。
燕昭王问部长们他们还能做什么来称猪的重量。水官说可以“立”称,也就是坐船。燕昭王采用了这种做法,最后他能够称这只大猪为“它的沉重的命运”。一针三十斤,一千针三万斤。大猪的重量可能明显被夸大了,但是用船称猪的方法和用船称大象的方法差不多。
古书《付梓》中,只说水官用船称大猪,怎么用船称不清楚。也许在其他古籍中有记载,但今天已经失传了;也许是其他古籍没有记载,这要看人们的知识水平了。
曹冲的教育在当时应该是最好的。他的老师一定是个大学者,他大概给曹冲讲过一个用船称猪的故事。所以曹冲就知道用前人称猪的方法来称大象。所以大致可以推断,曹冲做大象的智慧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借鉴,而不是单单来自于一个神童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