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太史屯村的历史故事

密云区

编辑

同义词密云(北京市下辖区)一般指密云区。

密云区属于北京,地理坐标为东经116 39' 33”,东经117 30' 25”,东西长69公里。南起北纬40° 13′7 ",北至北纬40° 47′57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故有“首都之钥”之称。

2014,面积2229.45平方公里,是北京面积最大的。2014年户籍人口43.3万人(常住人口47.8万人),辖17个镇、2个街道、1个乡镇(地区办事处)。【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2165438+9亿元,比2013年增长7.6%。

5438年6月+2009年2月,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10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县”。2011年11月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2]

密云区的主要特产有密云李赣[3]、红香酥梨、黄愚李子[4]、“云秀”李子、炒鸡胸肉等。

中文名

密云区

外国名字

密云区

另一个名字

渔阳

行政类别

市辖区

归属区域

中国北京

所辖区域

2街道17镇1乡镇(地区办事处)

政府住宅

鼓楼西大街3号[1]

电话地区号

010

邮递区号

101500

地理位置

北京东北部

表面产品

2229.45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478000人(2014)

方岩

北京官话-怀诚片

气候情况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胜地

密云水库、司马台长城、黑龙潭、云蒙山森林公园、古北水乡等。

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火车站

密云北站和密云东站

车牌代码

京g

替代代码

110228

目录

1组织体系的演变

2个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位置上下文

地形学

气候

水文学

4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5人口和国籍

人类人口

民族

6经济概述

全面的

一次产业

二次产业

服务行业

7项社会事业

教育

健康

社会保障

科学与技术

文化

运动

8交通

9专业

10景点

明长城

北京城

密云水库

11兑现。

组织系统演化

编辑

榆阳县

密云区历史悠久。6000年前,岩落寨雪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陶器等文物已有人类居住。唐虞时期,密云地区属于幽陵。《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请舍* * *于幽陵中做工”,并建“* * *于市中做工”。“* * *工业城”距今4100年,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古城。

西周和春秋时期属于燕国。战国时期曾被东胡人占据。到了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严把从东胡手中击退,设五郡。榆阳县是五个新建县之一。榆阳县位于密云县通云庄村南半公里的南城子,这是密云区最早的行政建制记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设立渔阳郡、渔阳县,是密云地区建县的开始。县址和县址都在南城子,现属密云管辖。

西汉时期,密云地区隶属于榆阳县的榆阳、均平、巫溪三县。王莽建立新朝,改渔阳县为桐庐县,渔阳县为德裕县,萍萍县为平井县,西溪县为敦德县。东汉时称为渔阳郡、渔阳郡、均平郡、巫溪郡。榆阳县曾迁鲁,后迁回原址。

三国为魏地,建设未改。西晋初,郡县废,密云地区属幽州燕国。榆阳县复置后,榆阳县,密云地区属之。十六国时期,密云地区先后属于后赵、颜倩和前秦。还是榆阳县,榆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渔阳郡迁至雍女,渔阳郡保留。

东魏元祐元年(538年),安州及其下属密云县、安乐县、杨光县,及其八郡(密云、耀阳、白潭、安石、土阴、乐言、方城、广兴(大兴))置幽州北界渔阳县。其中密云位于北魏二年(397年),县衙原址在丰宁县大阁镇东北南关村。县城以南15公里多处有山,终年云雾缭绕,名密云山,即现在的吴韵山。县名来源于山名。

北齐废渔阳郡入密云;放弃杨光县,将大兴县、方城县合并为乐言县;放弃密云县,将向阳、白潭两县合并为密云;而废地变成了安市。密云地区下辖密云、乐言、安州市安乐县安石三县。北周改安州为宣州(元州),弃安知为密云。密云地区是指密云县、乐言县、宣州县、安乐县。

隋开帝三年(583),弃安乐县,六年(586),迁蓟县宣州(原州),十六年(596),在旧宣州县设坦洲,辖密云县和乐言县。大业三年(607),废县,潭州改为安乐县。密云地区是指密云县和乐言县的安乐县。

唐武德元年(618),废郡立州,安乐县改为坦洲。长寿二年(693),州迁至本县。天宝元年(742),坦洲改为密云县。甘源元年(758),密云县改为坦洲,密云地区仍为坦洲的密云、乐言两县。

五代时,侯亮旱三年(913),弃乐言县入密云。密云是坦洲的密地。因为它在后唐。晋末天府元年(936年),幽云十六州归契丹,坦洲为十六州之一。从此密云地区就是辽宁的土地了。

北宋宣和五年(1123),辽将卓、夷、谭、顺、荆、冀6州24郡归还宋朝。宋代潭州改为衡山县,唐朝改为卫塞。密云地区在宋代位于密云、恒山县卫塞两县。宣和七年(1125),金收复6州24郡之地,仍称衡山为潭州,卫塞为行唐。唐朝废除后并入密云。金太宗四年(1126),潭州被弃,密云归中都路周顺管辖。晋末,潭州归,密云入潭州。

元代密云地区为大都路坦洲之地,后恢复为密云。

明洪武元年(1368)十一月,省内密云入坦洲,十二月恢复密云,省内坦洲入密云,属北平郡。永乐元年(1403)改为顺天府。郑德元年(1506)改昌平府,故废。郑德九年(1514),收归昌平府。

密云在清初仍属昌平府。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名顺天府北路厅。雍正六年(1728),直属顺天府。

民国三年(1914),密云属京兆。民国十七年(1928),京兆改北平,密云划归河北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长城抗战失败,密云被划为“非武装区”,属吉米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10月25日成立伪“冀东防务* * *自治委员会”,65438年2月25日改称“冀东防务* * *自治政府”,密云隶属其中。民国26年(1937),8月,侵华日军完全占领密云,19年2月,转入河北冀东路。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在密云、滦平、昌平三县交界处建立长滦密联合县,密云西部隶属其中。密云、平谷、蓟县交界地区设立密平集联合县,密云东南部属之。65438+10月2日联合县被撤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四月,设立吉平密联合县,划归晋察冀边区冀东办事处,密云潮河东地区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 11,吉平米联合县西北办事处扩为平密联合县,密云朝阳区为第三区,划归冀东十三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平弥联合县改名为平三密联合县。密云潮河以东地区仍为三区,划归冀东十三社。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六月建滦密联合郡,属密云潮河西区,划归晋察冀边区平北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165438年十月,丰乱密联合郡划归冀东十四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五月改派平北特务署。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建立伪密云政府,并转移到河北冀东路。民国二十九年(1940)转入河北省燕京路。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月,平三密联合郡第三区扩为诚兴密联合郡。密云潮河东属之,转冀东十四社。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日伪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国民党政府军趁机进犯密云,在原日伪军控制区设立县政府,转移到河北冀东路。[5]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六月,承兴密联合郡撤销。在密云朝阳东区成立米东办事处,隶属关系没有改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六月,丰乱密所辖密云潮河地区与米东办事处所辖潮河地区合并,密云建制恢复,隶属冀东十四署。

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密云分为东、西两郡,在潮河以东建密云,划归冀东十四署。河西地区,设立仪化县,机构移至平北(后改为吉茶机构)。

1948 65438+2月5日,密云城解放。1949年8月,密云县与仪化县合并,仍称密云县,划归河北省通县署。

1958年4月撤销河北省通县机构,密云区改为河北省承德机构。

1958至10,密云划归北京管辖。[2]

2015,11,撤销密云县,设立密云区。[1]

密云区全景

行政区划

编辑

2015密云区辖鼓楼街和果园街两个街道。17个镇,即密云镇、十里堡镇、河南寨镇、西翁庄镇、穆家峪镇、巨各庄镇、西田各庄镇、大城子镇、石城镇、太师屯镇、北庄镇、高陵镇、不老屯镇、古北口镇、冯家峪镇、东哨渠镇、新城子镇;1乡镇(地区办事处)是檀营满族和蒙古族乡镇(檀营地区办事处)。[3]鼓楼街鼓楼西街3号。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