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传统思想变革的源头始于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儒家思想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自汉武帝以来,经过董仲舒改造和发展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意识形态,占据正宗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佛道广泛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儒教为主,三教融合”的趋势。宋明时期,儒学吸收和扬弃佛道,形成宋明理学。当理学被政府所用,逐渐失去生命力的时候,一些有文化人格的学者对朱成的理学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挑战,主张“经世致用”,再次开创了活跃的局面。

具体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诞生的。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用“仁”和“王道”治国,儒家体系更加完备,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大块。?

董仲舒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完善了西汉,吸收了各种学说,改革了儒学,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儒学体系。他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神权”、“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充分肯定和推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隋唐以后的发展,出现了“三教并儒”的趋势。宋明理学体系——宋明理学出现。朱成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程认为“天理”是万物之源,朱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说。?

明末,李贽揭露了道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王夫之等人提出了新思想,儒学重新活跃起来。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的物质基础,对维持政局的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决定了在政治上形成高度集中的专制集权;政治专制主义的集权也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和统一,从而诞生了“大一统”思想体系。思想的统一和凝聚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和坚持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坚持和根深蒂固,塑造了中华民族谦谦君子的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达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