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有运河吗?

东平不仅有运河,还有相关的运河文化。以下是东平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平与京杭大运河的连接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为解决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水运梗阻,实现南水北调助京师工程,元十八年十月,派兵部尚书李率水利官员和水利专家赴济州实地勘测划界,次年开工建设。济州河经过两年的修建,从南边的任城(今集宁)挖到了北边程序县(今东平)的安民山。元二十六年(1289),世祖下令开通汇通河,将《文纪云》从安民山引到临清,与雨荷河相连。至此,山东运河水陆交通不畅的问题得以解决,运河成为真正的京杭大运河。东平从新湖乡小河垭村运河南,北起戴庙乡十里堡村,全长约30公里。它的航行时间大约是700年。

汇通河开凿于元代,兴盛于明清。这条古老黄金水道的兴亡史,也是东平社会发展的兴亡史。在漫长的700年里,它为东平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东平县委、县人民政府不仅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而且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围绕建设生态东平、江北渔村的总体目标,大运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总体方针。根据这一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保护和发展运河东平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东平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东平运河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著名的引水工程戴村坝、运河明珠周城、运河风景名胜东平湖以及重要码头大安山、戴家庙等。

中国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戴村大坝。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通过隋运河实现南粮北调,解决山东水陆运输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元朝派首都水监郭守敬想出一个办法。郭守敬采取在鲁西低洼平原开凿运河的办法,将泗水、文水引至济宁以南,进入淮河,然后在汇合处开新河,将水向北分过“王楠水岭”,并开凿通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汇通河,解决了航运不畅的问题。然而这种情况维持了不到百年。由于黄河频繁决口,运河淤积严重,河道水流不足的困难局面逐渐形成,严重影响了南粮北运确保京都,疏浚河道成为当务之急。元朝工部大臣宋丽采纳了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在东平大汶河上修建了一座大坝,把新开凿的小汶河的水拦截到汶上的王楠岭山顶。通过修建水闸控制南北分水,将文莱的水南北分流,称为“七分帝三分南”,提高运河水位。同时,将王楠、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泊改造成免费蓄水的“水缸”,引入兖州、青州、济州等地的泉水补充运河水源,有效解决了运河“瓶颈”即王楠因地势高而北行受阻的问题,实现了运河的长期畅通。该项目的关键工程是戴村大坝。戴村坝始建于永乐九年(1411),历经多次修缮加固。整个大坝呈南北走向,略呈孤形,拱背朝向水面。戴村坝的坝型结构分为三段,南部为碾压坝,中部为岩石坝,北部为玲珑坝。三个坝段中,北段的玲珑坝比南段的碾压坝高10 cm,中段的堆石坝比碾压坝高20 cm,形成两边不对称凹,中间凸出的形状。这样三个大坝就可以分期泄洪,达到泄洪防溢和调蓄文水进行经济运输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修坝时,在坝的东北方向修建了高2米、长260米的混凝土坝。当石坝溢流水位超过2米时,大坝自动泄洪,巧妙地起到了泄洪和护坝的作用。在石坝和混凝土坝之间,东北和西南方向各有一条长约千米的堤坝,名为泰皇堤。面对堤坝的水是由石头构成的。这种堤防的作用是在丰水期水量过大、过于凶猛时,水头会撞墙向南流动,从而减缓水流速度,保证主坝泄洪安全。戴村大坝南北总长约3000米,坝顶宽度约10米。在大汶河和大清河的交汇处,如一条长龙卧于波涛之中,似一只被关住的老虎,极为壮丽。戴村大坝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戴村坝,就没有山东运河的畅通,就没有明清漕运的繁荣。戴村大坝的绝妙构想,和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水利建设史上一流的伟大构想。其精美的设计、精巧的制造、精巧的应用、精确的配水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了国际水利专家的高度评价。长期以来,它享有“中国第二个都江堰”的美誉。其实在我看来,戴村坝远大于都江堰,它只是在水利上起到了区域导流的作用。戴村坝的实际作用不仅在经济上保证了南粮北运以助京师,而且在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在文化上促进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了明清以来社会的长治久安。避免了历史上出现三国分裂、南北分裂、五国混乱的分裂混乱局面。对国家来说,这比任何经济利益都重要。

运河明珠-可能。大运河的开通给东平留下了另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周城。周城原为东平老城,始建于宋先平三年(1000),一直是东平府、道、府、县驻地。它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城市的兴衰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金元时期城市繁荣,也是大运河贯通的时候。金元时期,元朝设立东平道,严格意义上是东平道的总经理。据《东平县志》记载,此时的东平道领54郡,是东平建制史上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也是该城经济文化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一时期,州市商贾云集,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店铺林立,作坊星罗棋布;运河上帆多,轴连着轴,喇叭响,灯日夜亮;岸边车马嘈杂,货物堆积如山。花生、棉花、布匹、蒲草等当地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四面八方;南方的茶、丝、竹、糖;北方的皮货、煤炭、木材、杂物都通过运河聚集在这里,再通过运河分散到全国各地。江浙、安徽、山西、秦等地的商人潮水般涌入城内,各种商会的大楼、会馆临江而立。金店、银行、书店、毕庄、餐馆、剧院、药店和茶馆遍布全城。由此,意大利著名游客凯尔·波洛在游记中称赞道,“这是一座宏伟美丽的大都市,商品和手工艺品丰富。河中船只如织,看着这些装载着无价货物的船只的吨位和数量,会感到惊讶。”诗人高适写过一首赞美的诗,“遥望高城久,城声浩渺,沸沸扬扬。”这座城市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文化繁荣。东平路被严父子管辖了半个世纪,社会稳定,官学昌盛,南北人才济济,咸城林立。以大戏剧家高文秀为代表的一批东平作家出现在城市各处,载歌载舞,夜以继日,使东平成为著名的戏曲之乡和中国北方除大都市之外的杂剧重镇。尤其是付雪的繁荣培养了大批人才,甚至有“朝中官员一半出东平”的说法。更让东平人自豪的是,元代诞生了伟大的科学家王镇,他的《农书》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杰作。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四大古典小说奇观。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古建筑比比皆是。著名的寺庙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真武庙等。Hoonji,清真寺;状元府;山陕会馆和各种牌坊,如宋代的梁浩、谷亮父子状元牌坊,武进、武陟的龙门连岳牌坊,被称为“七十二家”。还有很多古遗址打上了运河文化的烙印等等。古城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据清道光《东平县志》记载,汇通河有多处名泉,有半亩泉、游龙泉、双鸣泉、王勇泉、沈婧泉等。有许多泉水和森林。入夏后,运河两岸,泉水边,白杨绿柳遮天;奇花异草争艳。游客欣赏风景,徜徉在林间,听着鸟鸣,看着河上的风帆,就像画画一样。所以民国的东平县志很美,是“夏秋之交,不逊于江南”。

东平湖,与大运河融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上,大运河进入东平境内后,在今天的戴庙乡流入黄河的地方,与大清河基本平行相邻,但并不相交。现在东平湖实际上是大庆河进入黄河之前的一个低洼的水泽。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东平湖水库时,大运河、大清河入黄河,成为中原最大的平原水库——东平湖。所以可以说东平湖文化,也就是大运河文化。目前,沿湖从大安山到戴家庙的30多里,曾是京杭运河商业、贸易、经济、曲艺的繁华地带。清道光《东平周志》记载,大安山和戴家庙分别有河闸,有门人专司此职。两者都是商贾往来、万物汇聚、货物集散、生意兴隆的水陆大码头。2007年夏天,我在做大运河勘测的时候,听在大安山做过运河船工的村民说,村子就建在运河旁边,有72条胡同,都通向运河。以前戴家庙有十条街,每条街都通向运河。满城珍珠珠玑,户户串串,经济文化极为繁荣。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从大安山到岱庙,一夜不睡。“意思是在两个大码头之间,河上桅杆众多,灯火交织,城声沸腾,如白昼。据一位在运河上度过大半辈子的80岁船夫说,当时,运河上最多有48支船队(每支船队100艘)。可想而知,5000艘运粮船高挂帆,夹着尾巴行走,如巨龙漫游,不见首尾。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因此,“浍河帆影”成为东平八大古景点之一,至今仍留在运河两岸人们的记忆中。河湖整合后,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亿立方米。目前水面常年200多平方公里。这里已成为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芦苇、海鸥飞上天空的风景区,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东平湖水产资源丰富。据调查,湖中有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水生植物40余种,年产量3000余吨。东平湖四面环山,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为著名。是道教名山,山上有很多古迹,如三清宫、藏经阁、古戏台、玉皇殿等。刘公山建福寺,毗邻腊山,是中国四大民间武术之一经络的发源地。至今仍有水浒英雄、子午流注创始人陆等遗迹。湖里有个岛,叫无影山。传说这里曾是水浒英雄劫后生辰的藏身之地,现改名聚义岛。岛上有许多文物古迹,包括苍美寺、古典墓、钟鼓楼等。聚义岛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夏风习习,夜凉如秋;岛岸绵长洁白如雪,是绝佳的天然浴场。东平湖周边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百佛山隋代大佛、道屯洼国家湿地公园、北朝红顶山摩崖石刻、四里山摩崖石刻群、老县城楚王霸墓等。

总之,东平的运河文化丰富多彩。是历史留给我们当代人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建设东平运河文化自然景观带的意义、原则和措施

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认为,运河文化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做好这篇大文章,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还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区的建设可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广,需求越来越高。时尚娱乐、休闲娱乐、文化娱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纵贯中国南北数千里的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运河文化,占地面积大,影响广,对人们的文化意识也极具吸引力和穿透力。发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就是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外来文化日益侵蚀本土文化,社会转型期文化呈现多元化、交融性。唤醒人们对优秀文化的敬畏、保护和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运河文化和自然风景区的建设是当地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运河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开放文化。它吸收了佛、道、儒文化,融合了吴越、楚湘、齐鲁、赵岩等地域文化。它通过流经历史和道教,强化了运河两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进入21世纪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打造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因素。缺乏文化旅游资源,注定不会成为游客的热点。运河遗址留下的文物古迹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生命力,会显示出强大的磁性,所建的每一个景点都会成为人们游览的地方。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的典型实践和杰出创造,运河已被公认为“活的文化遗产”。运河文化和自然风景区的建设必将成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特别是在东平,有东平湖,古梁山泊遗迹,这是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水浒故事的宝贵资源。运河文化和自然景观带的建设将成为水浒文化旅游线上的一个热点。

运河人文自然景观带的建设可以有效保护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东平运河沿线形成的以民俗文化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运河两岸流行的民俗,如拜河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民间武术、灯会等。,过去由于运河的衰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趋于冷清,甚至失传。通过运河人文自然风光带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些民俗文化在强大的现代时尚文化冲击下不被丢弃,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成为最具活力、最吸引游客眼球的独特文化形态。比如曾经是运河码头的戴家庙村,老百姓一直保持着浓厚的习武习惯。每年旅游旺季,武术爱好者都要在东平湖景区“露脸”表演武术,深受游客喜爱。运河文化自然风景区的建设,不仅可以充分保护许多伴随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在旅游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河文化自然风景区的建设有利于运河文化遗址的抢救和保护。由于运河东平段的长期中断,河两岸村庄的许多人都从渔民变成了农民。过去曾经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或繁华的水码头的乡镇,因为失去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逐渐变得孤独、荒凉、衰败。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改变,但实际上这是无数文化遗产的消失。不要说一个城市,哪怕是一个集镇码头,都蕴含着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有关人类生活的信息。随着无情的抛弃,这些信息都将消失。比如东平大安山和戴家庙,曾经是运河两岸非常繁华的码头。在几百年的明清运河线上,可以说是“天下人皆知你”。随着运河的中断,这些曾经星星点点的码头早已黯然失色,变成了普通的村落,有的甚至看不到运河的影子。运河文化自然风景区的建设,通过保护、开发等措施,可以使这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址得到抢救,重新焕发生机,为现实服务。

运河文化和自然风景区的建设有利于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运河东平段断流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大寨运动后,运河旧路面目全非。在一些地方,河流被填满,河岸被摧毁。东平、汶上、梁山三县相邻河段普遍存在以渠堤为土源修建砖厂,使渠肢断裂。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好事,但环境的保护却被忽视了。在一些地方,老运河路已被视为天然垃圾场和污水坑,对运河造成了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区的建设,有利于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再现运河两岸河道绿树成荫、鸟雀成群、鱼虾成群的美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东平运河文化自然风景区建设的几个基本原则?第一,短期发展与长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河东平段长达30公里,仅靠县财政难以在短时间甚至十几年内综合治理。我们做什么呢只能进行重点开发,对暂时不开发的河段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维持现状,杜绝一切目的的破坏。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实施后,将统筹规划利用。二是循序渐进原则,防止盲目发展。运河东平段可供选择的地方很多,分布在沿线6个镇,每个镇都有运河文化遗址。为了防止盲目开发,县里统一了开发顺序。第三,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要因开发造成新的破坏。东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和文物,认为运河文化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必须好好保护、宣传和利用。所有属于文物的运河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都必须接受相关专家的指导,尊重他们的意见。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重点投入、短期见效等原则。

形成人文、生态、旅游和谐共存、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运河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发者要有热情和耐心。既需要财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学的轨道上,结合各种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构建起人文、生态、旅游和谐共存、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共东平县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总方针。光有笼统的政策是不够的,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否则,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历史上,东平是个农业县,财力很差。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保证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从国家争取一点;二是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保证项目实施;三是对投资受益者和吸引外资、社会闲散资金者制定具体政策;第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利用收回的资金继续投入新项目的开发建设。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县委明确了大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按照“水浒故里、江北渔村”的主题定位和“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闲度假”的市场定位,以争创国家旅游强县、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景区建设。借鉴历史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温州水运经济”的方略,从温州引水到东平新城,把县城变成“水城”。历史上著名的运河戴村坝位于县城以东五公里处,其上游河道为发源于泰国莱山的大汶河,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大汶河水质优良,水资源丰富,通过下游的大清河流入东平湖,为东平利用这一天然水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以来,该县投资数亿元在戴村坝上游修建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过半,预计国庆节前完工。同时,县委计划总投资20亿元对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至黄河全长约150公里的航道进行全面清淤改造。目前,戴村坝至东平湖40公里河段已疏浚完毕,沿岸有15码头节点和40多个景点,部分已完工,部分仍在建设中。县城南口新建的“清河公园”和旅游码头,游客可乘船直达东平湖。沿着这条水上游的风景带,他们可以欣赏到大庆河两岸绿草如茵、牛羊成群、鸡鸣树影、霜桥飘香的田园风光,也可以欣赏到东平湖迷人的湿地风光。同时,戴村坝休闲游乐园、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故里牌坊、道屯洼城市湿地公园、水上森林游乐园、运河渔村、渔家风情园等景区正在建设中。

其次,投入大笔资金抢救保护运河明珠城。如前所述,残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运河文化与自然景观带的开发建设中,中国东平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恢复运河历史风貌作为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的亮点,也作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年初,县政府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根据清代东平府的记录,对城市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了30多个需要重建的景点,即四座城门楼,八英里长的宋代街道,文庙,火庙,性庙,以及历史上的65,438+00座牌坊。对于所有的景区,决定在市内集资、招商、落地。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全长4300米的宋街,南接京杭大运河,北接东平湖,分为休闲、观光、服务三大功能区。同时,修缮和改善运河遗迹永济桥和清真寺;重修北门楼、状元楼、龙门连岳广场、升平任锐广场、进士、广场等文物古迹;街道全部用青石板铺成,沿街建筑按照宋代风格整体开发,再现宋代市场的繁华景象。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重建历史悠久的东平府、文庙、洪基、关帝庙、老城门城墙,修复护城河,修建旅游码头。三期工程将投资5亿元对城区进行综合改造,再现关帝庙街、苗文街、孟佳街、白衣堂街等老街巷的历史风貌,建设文化广场,模仿宋代高档住宅小区、高档酒店,打造千年宋城和谐之美。三年后,基本上可以恢复运河明珠市的历史景观。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已安装了“升平”广场、“龙门”广场、“金石记”广场三座历史名牌楼。北门外的东平湖旅游码头已经建成。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运河清真寺,县财政投入60多万元,修缮了大雄宝殿,加建了房间,让这座精致的古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周城是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故乡,也是万里的故居。它不仅是东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万里故居也在规划实施中。城市四面环水,芦苇丛生,绿柳成荫。它是一座典型的水城,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城市经过历史修复后,原有的护城河、池塘将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种植蒲苇荷花,再现民国《东平县志》中记载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景色之美,不亚于江南”的美景。我们深信,三期工程建成后,随着运河文化游和水浒文化游的兴起,周城必将成为运河旅游线上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

第三,努力打造东平湖旅游品牌。富含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内涵的东平湖是东平最大的旅游资源,也是运河文化旅游的龙头项目。东平县委、政府一直把东平湖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县内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开发、互利共赢”的方式,与合资方协商,整体设计开发东平湖景区和腊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修复了聚义岛的苍美寺、钟鼓楼等古建筑,以及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修建的村舍、水村。今年通过专家论证评估,将运河湿地即东平湖湿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域,整合闲置资源。在东平湖王台,规划建设“水浒古镇”,既是影视基地,又是大型旅游码头和休闲娱乐场所。目前基本完成。随着东平湖景区的建设,大庆河沿岸的旅游码头、县城到东平湖的高等级观光路、环湖观光路等多个项目正在建设中。曾经是运河重要码头的大安山畔虞梦,正在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游乐园,发展以垂钓、采菱、木船游、水上运动、运河风味小吃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项目。

所有这些项目实施后,东平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旅游业将有一个全新的景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将大大提高。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东平是运河文化和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地。三四年内总共投入50多亿。今年实际投入6543.8+02亿元,从景区数量和质量上提升了旅游业。这种大规划,大布局,大气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从去年开始,游客数量持续爆发,旅游收入也大幅增长。

目前,东平运河文化自然景观带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坚信,随着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完善,一条以东平湖景区为核心、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级旅游带,必将出现在鲁南大地,成为游客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