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不止于跟随解说员。
红色旅游单一的体验模式日益成为影响游客体验的大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各地一提到红色旅游,就想到找房子办展览,或者参观革命遗址,看红色文学作品。传统红色旅游将一个个物体或画面升级为“老师”的角色:只是单方面发布信息,缺乏生动的讲解,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一味说教,恐怕越来越难了。
在丰富文化旅游供给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红色旅游的“新玩法”。除了文化创新的发展,最近行业内也出现了一种“沉浸式体验”的营销模式。所谓沉浸感,总的来说就是让游客参与进来,产生存在感,减少距离感。比如一些景区利用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遗址或山村,开发沉浸式表演。演出由当地人自编自演,舞台是老区人民曾经生活过的农家院子。无限接近历史,将红色历史的生活境遇近距离呈现在观众面前。
逛红色景区,跟着讲解员走,这种传统的游览模式有点像上课跟老师看课本。但是,红色景区的游客和小学生不一样。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接受方式,大家都希望旅游的过程能更热闹,更愉快。对宏大主题的诠释,不一定要用沉重的方式。就像如果孩子明白家庭的重要性,展示一些生活细节,以身作则,可能比说教更合适。
几年前,一些地区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开始打融合牌,将水果采摘、花卉种植、民宿体验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效果不错。红色旅游的繁荣也要借鉴整合的理念。比如,没有老人们的参与,红色旅游的故事就讲不好;没有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展示,红色旅游的发展就缺乏后劲。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纸上谈兵。怎么做?要看市场和人气来检验。不着眼于市场需求,不考虑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实际需求,红色旅游只能循序渐进,而不能实现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