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师范学院冬季气温。

伊犁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51.0℃(阿勒泰地区清河山区有记录),其中伊犁河谷年平均气温10.4℃,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8.7℃,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伊犁河谷300-500mm,山区600-800mm;塔城盆地平均300毫米,山区平均约500-600毫米;阿勒泰山区602.6毫米;休息区700-9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伊犁河谷2898.4小时;塔城地区2714.7小时;阿勒泰地区2976.8小时。

伊犁师范学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的一所普通师范学校。它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自治州内气温,按地区分,伊犁8-9℃,塔城7-8℃,阿勒泰0-4℃,即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全年65438+10月最冷(山区2月),7月最热。年平均范围界限在27-45℃之间,山区差别小,平原差别大。平均日较差在10 ~ 16℃之间,最大日较差在20 ~ 28℃之间。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下辖塔城、阿勒泰及10个直属县市。它是中国唯一一个既管辖地区又管辖县市的自治州。西部靠近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有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泉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雨量充沛,素有中亚湿岛或塞外江南之称。人口500多万,有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47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45.2%,维吾尔族15.9%,回族8.3%,蒙古族1.69%,锡伯族0.8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欧亚大陆干旱地区的一个“湿岛”。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宜农、宜牧、宜林,产品资源丰富。这里被誉为“塞外江南”、“黄羲宝地”、“瀚海绿洲”,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天马之乡”。

受远离海洋、四面环山的影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属于寒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从天山到阿尔泰山,随着经度和高度的不同,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小气候特征。泉州总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短,冬季长;春季气温上升较快,但不稳定;秋天气温下降很快。一般春季比秋季长30天左右。阳光充足,相对湿度低,蒸发量大。气温变化剧烈,日温差大。无霜期短。降水量的月、季、年变化率较大,山区多于平原,局部地区差异较大。由于地形的影响,风力因地而异。灾害性天气方面,一般在深秋初春冷空气入侵,气温骤降,有暴风雪。初冬有霜冻,夏季有暴雨、冰雹、干热风等灾害。

光热方面,自治州年平均太阳辐射通量为5200-5600 MJ/m2。阿勒泰地区是自治州内的低值区,纬度高,光热资源5399 MJ/m2。伊宁市和霍城县的太阳辐射通量为5563 MJ/m2,为自治州光热资源高值区。泉州地区植物可利用的光合潜力一般为2600-2800 MJ/m2。自治州年日照时数在2899-3158小时之间,日照比例平均为65%。

自治州平原农业区无霜期一般为150-180天。伊宁、沙湾县最长191天。山区100-130天。

自治州的降水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在西风急流带来的暖湿大西洋气流和南方的北极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西部开阔,北、南、东三面环山,降水量不一的“三带四块”特征。

自治州蒸发量总趋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全州年蒸发量为1259-2381mm。最大蒸发量在阿勒泰地区黑山头,达23365438±0毫米;最小的蒸发量出现在昭苏县,只有1209.5mm..

由于海拔差异很大,自治州的气压不规则。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方,气压在900百帕以下;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地方,气压在900百帕以上。其年际变化不规律,幅度不大。它的日变化是早晨最高,下午最低,然后又开始上升,基本上与气温的日变化方向相反。

自治州的风速北部比南部大。一年的变化一般从3月份开始增加到11。在某些地区情况正好相反。

自治州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早春和深秋冷空气或寒潮入侵,气温骤降,有暴雪。初冬有霜冻,夏季有暴雨、冰雹、干热风等灾害。寒潮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入侵路线主要来自北方或西部的强冷空气。入侵时间一般从9月底开始。雷暴和冰雹多发生在山区和山前地区,一般在4月-10,以5-8月为主。大风主要集中在4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