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发展的句法发展阶段
(一)从前语到后语
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天起,学习语言就有很多前提条件。他不仅能自己发声,还能接触到包括人类语言在内的各种声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新生儿的听觉灵敏度很差,只有经过学习和体验,才能分辨出差别不大的发音。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婴儿对一些重要声音的区分已经开始很久了。心理语言学家使用人造奶嘴来记录婴儿的吮吸率。实验结果表明,1个月的婴儿能够区分浊辅音:\[ba\]和\[pa\],到4个月时,与成人完全相同(Eimas et al .,1971到6个月时,婴儿会开始注意语言中的语调和节奏。
婴儿的发音比语音感知发展得晚。从出生到6周,宝宝的声音基本都是反射性的:哭、打喷嚏、咳嗽。从6周至6个月,婴儿开始将这些声音与咕咕声和咔哒声结合起来。这些声音有点类似于辅音和元音,经常对护理人员说。4个月左右,宝宝发音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已经发育成熟,开始发出类似各种语言的声音。6个月左右,婴儿进入牙牙学语阶段,发出一系列声音(通常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并有节奏地、吟诵地重复这些声音。吴和许(1979)观察到4-8个月的婴儿开始发类似的音,如爸爸、哥哥、妈妈。
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在各种非语言交流(游戏、喂食、穿衣、洗澡、睡觉等)的背景下发生的。).婴儿和父母开始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行动。这种人际理解是掌握词汇意义和学习真实语言的必要条件。
(2)单词句
孩子一岁左右说最早的话,是真正语言的开始。从一岁到两岁是一个一字的阶段,不超过几个月。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一次只能说一个词,但他往往用一个词来表达整句的信息,从而起到一句话的作用。这个词的意思被过分引申了。比如孩子把所有的四足动物都叫“狗”,把所有的男人都叫“爸爸”。不仅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伴随着不同的情绪和动作,往往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妈妈”可以表示“这是妈妈”、“我要妈妈抱我”、“妈妈帮我挑东西”、“我饿了”。这种单词句也叫全短语。
在单词造句初期,孩子的词汇量只有几个单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词汇量迅速增加。有人研究过18小朋友的前18个单词,结果都是动物、食物、玩具的名字。在他们学的前50个单词中,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人体器官、衣服、家用电器、车辆、人等等,但是没有父母经常使用的单词,比如“尿布”、“裤子”、“汗衫”。一般来说,孩子说的话,都是他们直接接触过、玩过的东西的名字。儿童不能说出静止不动的东西的名字,如家具、树木或商店(Nelson,1973)。
(3)双字词
单词句中后期,大约18个月以后,儿童的全息短语逐渐被一种新的句子所取代——二字句阶段。开始的时候,孩子把两个字连在一起说,中间停顿了一下:“妈妈。凡凡。”它被进一步发展成两个词:“妈妈樊凡”。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孩子,在语言发展的这个阶段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用两个词指出一个物体(如“看见狗”),表示注意到了一个物体(如“书在这里”),表达一个重要的东西,如希望某个东西再次出现(如“要牛奶”),或者重要的东西消失(“蛋糕没了”),指出情境的一些关系:演员与动作的关系(“奶奶打开了”)。和单词句一样,儿童的复句有时也用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像“妈妈樊凡”这样的句子可以用来表达几种不同意思中的一种:“米饭是妈妈的”,“妈妈正在吃饭”等等。
心理语言学家对两句之后是否存在三句阶段有不同看法。弗罗金和罗德曼(弗罗金
& ampRodman,1983)认为不存在三字阶段,因为一旦孩子跨过两字阶段,他们的话语中就会迅速出现更长的短语。布朗(1973)称这一时期的语言为“电报式的”。
演讲).早期电报语言的特点是短句,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这种语言之所以叫电报语,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虚词,即没有动词时态后缀,没有名词复数后缀,没有介词、连词、冠词等等。随着电报语言的发展,句子中逐渐加入了虚词。
孩子掌握了双句之后,就开始学习语言的句法。吴和许(1979)的研究表明,2岁半到3岁的儿童使用的复合句(如“爸爸走了,宝宝睡觉了”、“阿姨不唱了,宝宝睡觉了”)占30.5% ~ 42.3%。这时,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指标就是句子的平均长度(即句子中使用的单词或语素的平均数量)。随着认知和语言的日益复杂,儿童句子的平均长度也在增加。这至少反映了孩子两种能力的发展,即产生更长的单词序列的能力和学习更复杂的语法形式的能力。图12-5显示了被研究的三个孩子的表现(布朗,1973)。
(四)从句子到对话
从3岁到6岁,孩子已经学会了很多会话行为。4岁儿童基本能理解并列复合句(“不是……而是…………”),6岁儿童基本能理解递进复合句(“不只是…………”)和条件复合句(“只是………………”,“如果……”)(苗,朱,65438他不仅知道一个句子的字面意思,还知道说话人的意图。比如有人敲门问:“你妈妈在家吗?”3岁的孩子会要求妈妈开门,而不是只回答“妈妈在家”。在人际交往中,孩子懂得利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比如说:“爸爸,我想吃东西,我可以吃一块巧克力吗?”),去控制别人的动作(比如说“喝你的奶”“不要拉猫尾巴”),去陈述自己或者你和别人的关系(比如说“我爱我妈妈”),去期待别人评价自己(比如说“我是个好孩子,不是吗,妈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表达疑惑(比如经常问“什么”“为什么”)。
随着语言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儿童逐渐学会根据听者是谁、何时、如何来调整自己语言的内容,并逐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大多数4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何在一些明显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语言。例如,当他们与成年人交谈时,他们比与2岁的孩子交谈时使用更长的句子和更复杂的语法结构。这种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与成年人的日常交流中进行更加准确和协调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