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层次的变化:政权更迭的层次和礼崩乐坏的层次。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第二次“礼崩乐坏”。第一次是在春秋时期。“礼乐”指的是“三代”制度,“礼乐崩溃”指的是存在了1500年的“三代”制度的崩溃。李鸿章说鸦片战争带来了“三千年不遇的巨变”。从机构改革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确实是礼崩乐坏的程度。夏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个层次的巨变。一是政权更迭的程度。夏、商、周,从夏到周,汉、唐、宋、元、明、清,从汉到清,每一次朝代更替都是一次大动荡。但变化的主要是朝代名称和皇室姓氏,基本的制度范式没有改变。二是礼崩乐坏的水平。从周朝到汉朝,从清朝到新中国,改变的不仅仅是朝代,而是基本的制度范式。夏商周的制度范式是一样的,汉至清六朝的制度范式也是一样的。只改朝换代而不改变制度范式,是改朝换代层面的变化;无论是改变朝代还是制度范式,都是礼乐崩溃层面的改变。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有很多次,其中三代有两次,汉代以后有五次,加起来有七次。而礼崩乐坏的程度只有春秋和晚清两次变化。看水,看浪,看历史变迁。礼崩乐坏层次的变化是历史上最高层次的变化,也是最值得研究的。第一次仪式崩溃的结束,就是第二次制度范式形成的时候。三代制度范式是第一种,春秋时期开始瓦解。这种范式可以称为仪式范式。汉、清、六朝的制度范式是第二种制度范式,在清末开始瓦解。这种范式可以称为儒家和法家。第二种制度范式的形成时间并不与汉朝的建立同步,而是更晚。汉初实行有限分封制。原则上只分了刘姓。这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反动。在基本的治理理念上,朝廷提倡黄老、清静,较少干预地方政府。这导致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叛乱。汉朝的治理模式是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形成的,时间是公元前134年。此后,这种制度范式一直延续到清末。因此,第二种制度范式的形成时间是在134之前。它的终点是1911年,存在于2045年。李鸿章说是三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有点夸张。更准确的说是在2000年。礼崩乐坏的级别也是千年级别,时间跨度在1000年以上。第一次过了1500年,第二次过了2000年。为什么第一种制度范式叫礼法范式,第二种叫儒法范式?狭义的礼乐是祭祀仪式,广义的礼乐是三代政治制度的统称。祭祀仪式起源于多神教,多神教的起源和繁荣是在西亚。中国多神教祭祀的出现是通过中亚游牧民族的中介从西亚传入的。对中国来说,中亚的游牧就是北方的游牧。中国北部的蒙古地区是中亚大草原的最东部。游牧本身的文化特征就是暴力侵略,两者结合就是多神教+战争。多神教是通过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国的,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国的产物。总之,多神教是随着战争传入中国的。所以《左传》说:“国之大事,在于崇和荣”。牺牲与战争机密联系在一起。黄帝时期传入中国时,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文化是多神教和战争的结合体。九黎是入侵中国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接受了多神教。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明的对抗。虽然在武力上,黄帝打败了蚩尤。然而,多神教文化仍然影响着中国。到了颛顼时期,多神教得到了彻底的改革,被称为“绝地天同”。“绝地天通”是一场至关重要的宗教改革,不仅对中国重要,对全人类也很重要。改革的结果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准一神教,不妨称之为神祖教。这种新的宗教形式不仅是后来三代制度的基石,而且反过来影响北方游牧,并通过北方游牧影响西亚。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以及同一时期后来离开埃及的一些犹太人,都信仰准一神教或来自中国的一神教。当然,他们也做了一些改革。黄帝蚩尤之前,是中国历史上的三皇时代。从伏羲时代算起,三皇时代至少有5000年。这是中华文明最纯粹的时代。黄帝之后,中国文化开始周期性地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并周期性地与西方文明的元素相混合,而中西方是混合的。黄三时期,没有* * *,但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甚至被老子认为是最理想的制度。没有* * *,良好的社会秩序靠什么?由一个结子形式的合同和一个图书合同组成。换句话说,契约在当时是一种社会治理工具。《易经》说:“古以结绳之法治,后有圣贤改之以书法。”百官治,众民守。”老子说“让百姓再绑绳子,再用”。这是关于黄三社会的。因此,也可以说黄三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 * *社。契约社会的治理工具是契约,* * *社会的治理工具是* * *。这样,整个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契约阶段和* * *阶段。契约时代没有* * *也没有法律,那契约的保障是什么?答案是道德。道德就是道理、道理、义理、义理。孟子说:“心之常情,谓之理”,道德是人的共识。易经是通过抽象的人物对道德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表达。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合同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达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合同条款,然后执行。它是道德工具,也是信用工具。因此,也可以说中国和黄三的文化是道德文化,是蚩尤以前中国固有的文化,是最纯粹的中国文化。蚩尤把多神教和战争文化带到了中国,与中国固有的道德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黄帝对蚩尤的战争解决了武力威胁,颛顼的《绝地天通》用中国的契约-道德文化改造了多神教。不仅原本是具象的多神教会转化为抽象的、道德的神,其祭祀仪式也会转化为道德的神。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叫音乐。礼乐系统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基于道德制度规范和行为规范。第二,它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和启蒙手段。三朝时期,没有独立的学术教育,没有独立的政治制度,当然也没有独立的宗教。这些东西都包含在礼乐之中。所以我们把三朝的制度范式称为礼的范式。春秋时期,礼乐范式崩溃。崩溃的结果是,原本混在音乐里的各种功能被分离出来。这就是礼乐的解体和肢解。最大的独立是学术独立和教育独立。独立的学术和教育开始出现,孔子被视为这一领域的先驱。然后,祭祀的功能被大大压缩,出现了很大程度的神化。这样,制度的设计,治理理念和政策的形成,就成了学术与学派之争,儒法之争。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都是儒法之争的表现。秦始皇提倡法家,排斥儒家,但是秦在短短十年内就覆灭了,所以最后秦始皇战败了。汉武帝尊儒抑法,最终构建了“儒法并用”的制度范式,延续了两千多年。所以汉武帝超级成功。因此,汉武帝以后的制度范式被称为儒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