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水典故
大旱之后,洪水不期而至,半个西城成了泽国。满洲、学台衙门、阳曲县文庙、无数房屋瞬间消失。汹涌的洪水渐渐平息后,城墙被挖开,引出城外。洪水过后,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请提摩西·理查德为根治汾河水患出谋划策。在教会医院院长萨菲尔博士的帮助下,蒂莫西·理查德用水准仪测量了太原城,绘制了地形图,拍摄了照片,并据此撰写了详细的报告。根据这一报告,张之洞改进了防洪措施。
包括太原在内的中游地区一直是汾河的洪水易发区。汾河进入太原盆地后,河道纵坡减缓,更多支流流入,泥沙淤积严重,主要靠大坝挡水,因此更容易遭受洪水。解放前的百年间,汾河泛滥二十余次,平均五年一遇。1892和1942洪水两次淹没太原西半部。建国后,汾河中下游发生了1954、1959、1977、1988、1996五次大洪水,尤其是1977的平遥洪水,导致银辉水库溃坝。
当然,造成太原洪灾的不仅仅是汾河。两山一河的地形使得太原极易受到东西两山山洪的威胁。太原城东侧有五条沟壑。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顺着山沟倾泻到洼地,犹如五条龙吐水,故名五龙口。清嘉庆二十年,东山爆发山洪,十余尺高的巨浪冲向太原,大南街、大南关被山洪吞没。1955年7月,西部爆发山洪,汹涌的洪峰被高大的铁路路基阻挡,继而转向晋西机械厂家属宿舍,成为太原解放50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1996年8月4日,西山再次爆发洪水,洪水冲下迎泽西街、虎峪河等泄洪沟渠。洪水过后,迎泽西街到处都是西山小煤矿冲刷下来的坑洞,迎泽桥西区淤积的淤泥有近一米厚。
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除了自然灾害,汾河还被人为利用三次淹没晋阳。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53年,分三族入晋的晋阳战争中,智伯决定用水和汾河填城,洪水一直淹到城的三楼。第二次是公元969年,赵匡胤用亲征长期攻打晋阳,决定开汾河、金水淹没晋阳,汾水一度从倒塌的城墙缝隙中冲入城内。第三次是公元980年,赵光义火烧晋阳后的第二年,破汾河,灌溉晋阳古城遗址,彻底摧毁了晋阳。
事实上,与南方那些水患频发的河流相比,唐代以前很少遭受水患的汾河可以说是娴静美丽,甚至可以说是温柔婉约,很少遭受大规模水患的汾河是哺育太原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汾河,全长700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省第一大河,故名汾河、大冶、汾河。汾河在太原贯穿南北,全长100公里,占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
《左公元》中记载的太原太谦治理汾河成为汾水之神,是汾河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公元前647年,晋国闹饥荒,秦穆公发起“划船运动”,向秦国求援,成了秦国和晋国交好的局面。运粮船队经渭河、汾河到达晋国绛都,也给我们留下了“晋借粮——借而不还”的歇后语。划船运动是汾河航运最早的历史记载,也是一种粮食运输。1963年,河津缺粮,政府调集20艘船只通过汾河运粮,成为汾河历史上最后一次航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一群大臣到河东郡汾阳郡祭祀。途中有曾南征的将士传来捷报,当地名闻喜,沿用至今。萧飒秋风,鸿雁归南。汉武帝在一栋楼里泛舟汾河,饮酒宴饮,被景色深深打动。他写下了《秋风诗》这首诗:“秋风起白云飞,草木落黄,大雁归南。你有美丽的兰花,美丽的菊花,和美丽的女人。你不能忘记它。泛筑船助汾河,横流浪。小顾唱着唱着歌,悲欢离合很多。趁年轻,不能老!”
唐朝武则天年间,并州刺史史在汾河上建了一座中州城,连接东西两座城。此后,我们在河东的时间,使马穗在太原城外汾河沿岸修建了大量的水塘,种了数万株柳树,既美化了风景,又保存了守城的队伍。
宋天圣年间,曾邀山西人减免煤炭冶铁税的陈耀佐,来到太原为并州州。那时候,汾河经常泛滥。在滑州早年,以治水闻名并修建了“陈公堤”的陈耀佐,新建了一条五里长的河堤,基本上缓解了洪水。作为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知识分子,陈耀佐对小桥流水的园林风景情有独钟。他将汾河改道成湖,沿河环湖种植数万株柳树,并在堤上建“夏彤亭”,合称“柳溪”。他在加固堤防的同时,把这个防洪水利工程建成了太原最早的公共园林。此后,历任官员继续扩建和维护柳溪。三月份,当地官员和城里人都会来这里踏青。元代太原出家人小沧月在《太原城》诗中这样描述柳溪:“堤畔柳千,溪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什么事都没有,楼都画了好几个小时了。”元代人宣璐在《游汾河》中留下一首诗,诗中写道“崔琰亭问李唐,同船客渡柳溪”。遗憾的是,美丽的刘熙最终在元朝的乱世中消失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纪念昔日的美景,柳溪旧址附近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柳溪街”。
两百年后,金末元初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来到太原。参观完汾河西岸的晋阳古城遗址后,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本书《穿越晋阳古城的故事》。汾河岸边,他是鲁豫网鹅的农民。农夫告诉他,今天早上在河滩上网上抓到了两只鹅。农夫杀死其中一只后,另一只从网中逃脱的鹅在空中哀嚎,再也不想离开。最后坠地殉情而死。袁浩听了农夫的故事,叹了一口气,从农夫那里买下这两只鹅,埋在汾河岸边,用石头建了一座坟,取名“鹅丘”。与元好问同行的学生纷纷作诗,元好问还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秋艳词》:“何为恨世爱?来教生死吧。四面八方飞来飞去,老翅几经冷热。开心的好玩,苦涩的离别,是学校里比较笨的孩子。你应该有话说。云在万里,暮在千山,只为谁。横坟路寂寞时的笛声和鼓声。荒芜的平台依然平坦。招魂有什么意义?山鬼为风和雨哭泣。天空也嫉妒。不信的话,鸟燕子都是黄土。时代将永远持续下去。为了诗人的矜持,我讨厌狂歌,游览秋艳。”依山先生毕竟是大家写的惊天动地的题材,同行的诗早就被人们淡忘了。只有他的《秋艳》一诗传唱至今,到了现代,通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成为不朽的爱情绝唱。
明代的太原,城墙雄伟,大殿辉煌,山川秀美。此外,它被称为“锦绣岭”的东西两山郁郁葱葱。当时人们有“美丽的太原城,繁花似锦”的赞誉。现代人很难想象,太原东西两山裸露的黄土高坡,当年有“锦绣岭”的美誉。其实在古代,甚至直到明朝,不仅仅是太原,整个山西地区大部分都被森林和草原覆盖。学者甚至认为2000多年前山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3%,相当于今天的十倍。就像近代山西把廉价的煤炭输出省外,把生态灾难留给自己一样,秦汉唐朝建长安,北魏建洛阳,宋朝建汴京,明朝建北京。使用的木材大部分是从山西砍伐,然后通过汾河运出山西。受人类活动、战争、自然等因素影响,山西森林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到了明代中期,在唐代还被称为“素汾”的汾河,在明代“前七子”之一李梦阳的笔下,已经变成了“太行山西麓的浊刘芬”,而方圆的赵玉祁、并州祁、汾陂、胡雯、东郭则等古代名将。
另一位明代诗人张仪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诗《夜渡汾河》:“山题晚霞彩,渡口归来如蚁。中流击水摇橹清,大雁飞沙走。回望横流,喜气洋洋的秋天,当时谁能不担心呢?今天的楼船笛鼓在哪里?红彤彤每年都去白鸥。”除了自然风光,古人更注重意境。正因为如此,汾河晚渡成为清代太原八景之一。
民国初年,汾河畔出现了“桃园”美景。民国19年前后,太原富家在水西关外的汾河岸边买了百亩荒地,雇了一些精通园艺的林工、园丁,精心培育桃苗、杏枝,建起了私家花园。几年后,在园艺师的精心培育下,早春二月,水岸短桃花,桃杏盛开,满园芳草,“桃源”的美誉由此而来,来此春游的人络绎不绝。4月,1946,太原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两则关于桃园的新闻,称,“...春色渐淡,群里以折花为乐,对桃有见识,肯定不会为主人招揽损失。”"...所有的中小学生,旅行几天也以此为目标,似乎想从中探寻一个满意的春天。”太原战役期间,桃园成为孤立城市太原接受空投弹药和物资的基地,遭受了相当大的破坏。建国后,园林部门将桃园扩建至160亩,其中80亩专门种植桃树。在恢复桃源美景的同时,还能年产3万斤桃子。但在文革的疯狂年代,一些头脑发热的革命者在这里砍树种粮,2000多棵桃树被一扫而光。此后,城市发展的步伐突飞猛进,剩下的几千棵树在三年内全部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宿舍楼和几条名为“桃园”的狭窄街道,空空荡荡,很难看到。90年代初就有恢复桃园美景,在汾河两岸种桃树的呼声,但未能实施。1995,园林部门在新建北路的隔离绿化带上补种桃树,终于让与新建北路相连的几条桃园小巷不再名不副实。
不管是不是“浑汾”,当时汾河还是有水的。10月8日,1937+065438,太原失陷,守城军突围后转战西山。很多士兵在这个枯水期游泳时将尸骨埋在汾河中,这与宋代太原抗金战突破后死在汾水的太原守军不同。但建国后,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剧增,汾河水量锐减。1961年,山西省政府在太原上游娄烦修建了库容7亿立方米的汾河水库。由于缺乏大型施工机械,工期严重滞后,在雨季到来之前很难建成大坝。中央下令汾河水库下马,山西地方领导在做好跳汾河准备后,铤而走险,坚持建设。他们只是采用了几十万人的人海战术如期完成,山西也拍了一部这个题材的电影。汾河水库建成后,太原人头顶一盆水,但汾河太原段基本干涸。只有在雨季和汾河水库放水的时候,才能看到混合的河水流过半个河床。几年前,一对太原父子趁着汾河水库放水,用自己的竹筏顺流而下,穿越汾河太原城区段。只是不知道他们记不记得那句“看汾河的水流经我的小村庄……”在《人说山西好风光》里。
近乎干涸的河床唯一的好处就是给建桥带来了方便。目前,仅汾河太原段就有7座桥梁。太原最早的汾河桥,应该是唐朝的时候,并州太守李记修建了一条“晋运河”,横跨汾河,向东城输水。北宋平定北汉时,在晋阳城外的汾河桥发生了多次战斗,宋军在那里打败了著名的北汉名将杨业。然而,汾河桥也在那场战斗中严重受损。因此,赵匡胤下令砍伐西山上的树木,重建汾河桥。汾河桥重建于民国时期。太原至杜军高速公路修建期间,太原汾河上修建了一座木公路桥,该桥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新迎泽大桥65438至0997施工期间,将木桩和日军炸弹挖至河床深处。后来,日伪政府修建了一座500多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这座所谓的“杨辉大桥”宽度只够一辆汽车通过,但它是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汾河大桥。1953年,迎泽大桥建成,当时被称为“华北第一桥”,与之相邻的汾河大桥被保留为上行非机动车道继续使用。1996,宽70米的迎泽街,历经40年终于实现了十里长街的梦想。为了建造一座新桥与之相匹配,原华北第一桥和“阳晖桥”被同时炸毁,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迎泽桥,据说是全国最高的桥,桥宽50米。炸桥前夕,很多太原人去迎泽桥拍照留念。在我的相册里,有两张爆破那天凌晨拍摄的老迎泽桥的照片。
除了母亲河汾河,太原市还有许多小河湖泊,如饮马河,因清代八旗饮马而得名。
现在太原最大的湖是迎泽湖,以前是太原城外的荒地。光绪十二年汾河泛滥后,成为沼泽。到了近代,这里一度成为焚尸场和刑场。太原战役总攻时刻,扛着梯子跨过这片死水的解放军战士,曾在炮火的洗礼下,把湖水染成红色。20世纪50年代,太原市新建迎泽公园。通过全市职工和学生的义务劳动,挖湖堆山。蓄水后,因位于迎泽门外,故名迎泽湖。
太原市最古老的湖泊属于儿童公园的文英湖。文英湖是明代太原城扩建后,东南半部雨水逐渐形成的两片积水。当时,这里被称为海子岩,李自成的部将陈永福在这里处决了1000多名明朝皇室成员。海子岩的两片水在清代被穿透,因靠近宫媛而得名文英湖,成为老太原八景之一。当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来到太原时,他在文英湖畔向各界人士发表了演讲。此后,先后命名为文英公园、中山公园、新民公园、人民公园,最后以1982命名为儿童公园。
在太原市新建北路的东侧,有一系列的小湖,包括动物园的黑龙潭、新建路游泳池、南海子等。这些被称为“西水系”的小湖,大多是明代太原城西护城河的残留水面。直到民国初年,都是互通有无,留下了航海的记录。建国后,根据城市规划,将对城西水系进行疏浚,新建北路东侧至城西水系之间的空地全部保留用于绿化。如果这个期望能够实现,我们可以想象,从天龙大厦东侧到新建北路动物园一线,将会有一个比汾河带状公园更优美、更便捷的百姓休闲娱乐场所。遗憾的是,这个规划在文革中被破坏了,预留的空地大部分已经用于市政建设,只剩下新建路游泳池旁边的新建路花园。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和绿化的日益重视,南海子公园的建设被纳入规划,也算是对当年遗憾的一点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