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土教材?
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 .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 H .裴斯泰洛齐主张向儿童传授乡土地理知识。
后来,一些教育家逐渐将乡土教材扩展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方面。
给孩子教授乡土教材,既符合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又有助于孩子理解和培养热爱乡土文化的观念。有些国家曾经在小学开设地方科目,专门教授地方教材。
现在,地方研究的内容被整合到所有相关学科中进行教学。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有革命传统和文物值得讲述。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鼓励孩子们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地方教材编写中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地方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与科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它的成功开发直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为他们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地方教材的开发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地方教材的开发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对地方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帮助人们找到编写地方教材的方法。
一、地方教材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建国以来,教育部在学校教材建设方面几经波折,地方教材建设异常艰难。虽然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三级课程改革,但地方教材建设仍举步维艰。总结一下,有几个问题:第一,地方教材不能被学生和家长欣赏。
虽然很多人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也有相当数量的教材被建好、编好,但质量远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
每当学校使用地方教材时,学生和家长都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家长普遍认为,地方教材与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教材关系不大,如果在学校使用,会影响学习成绩。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大多受父母的影响。家长要想成功,自然要求孩子专心考的科目,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对本地的课本感兴趣了。
第二,地方教材不能受到学校老师的欢迎。
经过我们的调查,很多地方也想过编写地方教材,但学校大部分老师对此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地方教材的内容自然大多是地方文化,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地方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
大多数老师都希望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第三,地方教材与正规教材的关联性差。
地方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地方文化,很难和正规的学科教材联系起来。如果用时间去学习地方教材,会占用正规教材的时间。
这样一来,无足轻重的乡土教材在学校自然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二、地方教材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上问题只是我们所知道的表面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搞清楚这些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什么是局部?为什么要编写乡土教材?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起初,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以为乡土文化就是一般的民俗、一般的民间工艺和技能。
然而,当我们与当地老师和村民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发现村民对学校的期望不仅仅是传递当地文化的一般技能,更是人们对成功的渴望。比起学习家乡当地的文化内容,人们更希望孩子走出大山,看看世界。
同时,村民们担心他们的孩子离开家乡后会忘记祖先和自己的土地。
所以我们认真考虑过,乡土教材也是教材,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知道村民希望他们的孩子学习什么文化内容,什么是最重要的。
只有那些深植于人们头脑中的文化内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也是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考虑的。
无论学生走到哪里,这样的本土教材都能深深地影响和帮助学生的未来。
(2)其实乡土教材的内容选择是否合理,体现了我们对乡土文化的尊重。
如果我们只是假装专家来选择教材的内容,用自己的眼睛来判断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那么这样的教材内容是不尊重别人的文化的。
我们应该把对本土文化的尊重看作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缩影或具体体现。
因为文化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摆脱自己的小聪明,了解当地人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了解当地人几千年来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和特点,了解当地人对生活的定位和理解,是对他们几千年历史的认可和尊重。
(3)尊重村民是我们尊重人类文化的具体体现。
很多人说起文化资源,总是忘了人。
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就没有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地方文化要突出人。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重构者。
我们的乡土教科书必须体现对乡土的尊重,并将这种尊重与对人的尊重联系起来,从乡土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和人类的文明。
这样学习者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人的作用,建立自己,建立自尊和自信。
尊重学生是编写地方教科书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本土教材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后感到充实和兴奋。
充实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觉得学习后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兴奋是一种基于充实的心理意识,是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后的一种快感。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为目标,以学生创造自己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
(5)尊重教师是乡土教材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知道,学校是每一个地方文明的中心,大部分乡村教师都是由当地人组成的。即使少数老师不是“本地人”,也是“本地人”。
教师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代表,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
他们最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家长和村民需要什么。
他们也知道当地需要什么,外地和当地的差距在哪里,当地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尊师是了解地方需求的最好方式,也是编写地方教材成功的保证。
(6)尊重人性——人文信仰是乡土教材建设的精神。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可谓是编写教材的逻辑轴心或指导思想。
这是我们编辑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事实上,对人性的尊重反映了我们对人的信念的坚定。
人的信仰是我们作家自己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幸福,对人的生活,对人的生活质量的理解。
对人的尊重直接表明,我们应该积极地欣赏和尊重当地文化及其创造者——当地人。
它们是人的构成,也就是人的存在形式。
对人的信任是对每个人的认可和尊重。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每一个活着的人的认同,基于每一个活着的人的生命价值和幸福。
这就是地方教材的概念。
三、编写乡土教材的途径和方法根据以上知识和认识,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主要采用了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以确定每个学生幸福生活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这种思想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考虑学生的需要,当地人民未来生活质量的需要和国家安定团结的需要。
由此我们发现,教材的内容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然后扩展到地域和地方文化,再延伸到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
这样,学生本人、家长和学校老师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解决了不同群体对乡土教材的理解和认同问题。
(2)建立合理尊重的团队组织。
教材的编写不仅是专家学者的事,也是当地人通过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我们只是帮助他们组织和发现他们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将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与传统文化的文明成就联系起来,以便未来的人能够获得基于当地文化的优势,同时保护人们的自尊、自信。
因此,选择和确定我国地方教材内容的人员主要由地方知识分子、地方专家、文化机构专家和地方教师组成。
我们只是这个群体的组织者和服务者,为他们提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解答编写教材的原因,组织讨论,鉴定文明成果,集中收集信息。
当然,我们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文化资料的收集,但在这方面我们只是学生。
(3)实施平等、相互学习的工作方法——参与式。
整个地方教材的编写都是公开的,大家都知道我们想做什么,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可以提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每个人都在工作中探索,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连村里的老太太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在这项工作中的价值。比如,他们可以提供自己知道的故事和歌词用于编写教材,也可以为其他参与者泡茶送水。
工作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过程。村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老师们在工作中也学到了很多,甚至让我们的用词更加文明得体。
(4)筛选整理教材内容的原则是——尊重。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当地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这一成果的延伸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
在编写过程中,要把本土文明的成果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明成果进行比较,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本土文明的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形成自尊、自强、走出大山的过程。
第二,努力保持当地文化的原貌。
这些资料是当地人民的成果,也是当地专家、老人和有声望的人自己收集和挑选的教科书内容。只有尽可能保持这些文化的原汁原味,才能显示出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带来了人们对本土教材的关注和喜爱。
第三,地方教材的使用不仅限于学校,还与地方文化站和地方工作有关。
比如乡村节庆、旅游开发、民间文艺、民俗仪式* * *,老师不仅仅是学校的,而是所有热爱当地文化,有文学、文史才能的村民或当地文化干部。
(五)教材的使用采取自愿原则。
教材编好后,我们会免费给学校,和学校工作人员商量怎么用。
根据各学科教师的需求,决定使用本教材,如地理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自然科学教师,他们在不同程度、不同时期都采用了本教材。
他们发现,通过乡土教材最方便地找到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原有认知经验或知识,大大加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记忆,学生自动组成了学习小组、科学小组和艺术小组。
总之,通过地方教材的编写,我们直接参与了教材建设的实践,撰写了关于地方教材改革的理论文章,总结了地方教材建设的经验,讨论了课程理论和教材理论中的各种重要问题,构建了编写地方教材的基本思想体系。
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和系统总结。
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研究人员的地位和责任,并形成了平等的工作作风和宽容尊重的做事方式。大家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