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昭寺简介

藏传佛教寺庙。全名羊土魔堂。位于西藏拉萨,东西走向。建于7世纪中叶。相传是由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松扎干布的尼泊尔人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所建。据西藏史籍记载,该寺原供奉尺尊公主带给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时的塑像);8世纪上半叶,唐朝金城公主下嫁吐蕃时,将她迁到小昭寺,并带文成公主到吐蕃卧佛像(12岁的释迦牟尼像)欢迎她到寺供养。因“昭”是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寺庙。

寺内建筑为木石结构,高4层。大厅的顶部是一个西藏的金色圆顶和法轮。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沉睡)佛像,两廊两厅供奉松赞干布及统治者像、文成公主像等佛像。周围的走廊里有各种各样的壁画,包括佛教故事,人们的事迹,坦坦坦承和建造寺庙的过程等。正殿二、三层屋檐下,是一排排木雕和泥塑的半圆形狮身人面像雕塑。整个寺庙的建筑以藏式风格为主,既有唐代的建筑风格,又有尼泊尔和印度的一些建筑艺术特色。

寺前的唐蕃联盟碑竖立于唐长庆三年(823年),碑文用藏汉两种文字镌刻,反映了藏汉民族长久以来的密切关系,至今仍保存完好。位于唐范联盟碑南侧,相传为文成公主刘所植。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劝人同情痤疮碑,在唐蕃碑与唐刘碑之间已变得难以辨认。

这里有唐朝的乐器,还有文成公主用过的石头马桶等历史文物。明代,杨颖、漆瑗等人入藏立碑。正殿弥勒佛像后面,字迹潦草,立碑时间为永乐至宣德年间。

明朝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发起大祈祷会,此后每年藏历正月都有数万僧人聚集在寺庙前诵经。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赠金瓶,以抽签方式确定活佛转世,其仪式也在此寺卧佛像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