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历史事件
大禹带领人民抗击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最终取得了胜利。面对洪水,大禹从枪治水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堵”的方法,将洪水分流,显示了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与外面的人斗了很多年,不顾个人利益,“过房三不进”。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关于黄河源头最早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尚书·龚宇》,有“引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谓的“积石”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离河源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李道宗奉命攻吐谷浑,兵到星宿川(即星宿海)、大白海(即扎陵湖)看积石山和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刘遣使进藏,途经河源地区,得知河源出梓山(今巴颜喀拉)。
是元十七年(1280)世祖命荣禄公都招使臣,企鹅胡夫寻江源。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找出了两个大湖(元代称“尔居泽”,合称“阿拉淖尔”)的位置,并追溯到繁星点点的大海,进而绘制出最早的黄河源区。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命令拉西和舒兰勘探这条河的源头。他们在探源之后,绘制了星河源图,并撰写了河源志,指出“三江源”向东流入扎陵湖,均可视为黄河源头。康熙五十六年(1717),喇嘛楚尔钦藏布和拉姆占巴被派往河源测绘。
在乾隆年间齐撰写的《水路大纲》中指出,黄河上游源头的三条河流(黄河北源的扎曲、中源的岳古宗烈(即玛曲)、南源的卡日曲),中间的一条叫阿勒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源头”。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源头调查小组,对黄河源头及通天河调水至黄河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的玛曲为黄河正源头。
1978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邀请相关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为河源的建议(根据《多县》一文,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发源于各种东雅、纳让,故应视为正源,原因有三: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水色与玛曲相同,三是水
根据1: 10万航测图调查,卡兹曲比别约古勒宗曲长25公里。卡里曲盆地面积3126平方公里,约古宗勒曲盆地面积2372平方公里。在卡里曲与古宗列曲交汇处附近,测得卡里曲流量为6.3 m3/s,约古列曲流量为2.5 m3/s..通过对1978黄河源头的调查,确定卡里曲是黄河的主要源头。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派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的真正源头,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角的玛曲果设立了河源标志,位于东经95° 59 ' 24″,北纬35° 01 ' 18″。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得出结论,由于卡里曲长36.54公里,流量是小渊宗烈曲的2倍,根据国际河源制定的“江源只有长,流量只有大,与主流方向一致”三大标准,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时期和历史习惯, 调查组建议,科研成果通过评审后,按法定程序进行评审和批准。
黄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以北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以南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格格雅山北麓的卡日曲,以西发源于星苏海西部的岳古宗乐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我国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中国人称之为“母亲河”。每年产生16亿吨泥沙,其中12亿吨流入大海,其余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