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英雄故事?
秦并吞天下后,蒙恬奉命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土地?[5]?(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的伊克赵萌地区),从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到阴山,共有34个县。并渡过黄河,占领阳山,移民富民边县。后来修建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连接原燕、赵、秦长城。
长城利用地形,借自然灾害设立堡垒,有效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来又被派去为秦始皇开一条直路,从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到甘泉宫,截山填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完成。蒙恬在尚军驻扎了十多年,是匈奴的大英雄。
2.霍去病和卫青远征匈奴。
元寿四年春(公元前119),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1)各统率骑兵五万,“步兵数十万,分别转向定襄、戴军,深入漠北追捕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二千余里,翻越后山,渡过河,与匈奴左部交战,杀了七万零四百人,活捉了屯头王、汉王等三个匈奴人和、当湖、一个都尉共八十三名将军,追到许山(今蒙古),关在那里。
一战后,匈奴在大漠南被汉军消灭,匈奴单于逃往漠北,“匈奴逃得远,大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对匈奴发动了进攻战,改变了汉朝的防御状态,一举击败了匈奴。从而长期保证了西汉北部,也就是沙漠南部长城的边境安全。此役是汉朝对匈奴最远的一次进攻。
3.戚继光对日作战。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十余年,消灭了多年来侵掠沿海的倭寇,保证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来与北方蒙古部落作战十余年,保卫了北方领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他写了十八卷关于姬晓的新书和十四卷训练士兵的实用记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向朝廷报告的知止·唐吉。
4.郑成功收复台湾省。
1645年(清顺治二年,元年),清军入侵江南,不久郑之龙降清,田在乱军中自杀;郑成功率领父亲的总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击清朝,成为明末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曾一度从海上突袭包围江宁府(明代原南京),但最终被清军击退,只能依靠海战优势坚守泉州的厦门、金门等岛。
1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十五年),领兵渡过台湾省海峡,次年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省(今台湾省台南市)的驻军,收复台湾省,开启郑在台湾省的统治。
5.岳飞抗金
岳飞于北宋末参军,在建言二年(1128)至绍兴十一年(1141)的十年间,率领岳家军与金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靖康元年(1126),岳飞应征加入赵构在襄州的军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三年(1133),任沿江使,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天,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率部北伐,成功攻下伊、洛阳、商、郭诸州。两河人民传话,全国各地的造反派纷纷响应。
蒙恬早正传说的扩展信息
汉代应劭所著《风俗通》中记载:“仅依礼乐之书,(郑)可建五弦。今天的两国郑形似竖琴,很酷,也不知道是谁改的。还是孟天造的。”根据这段话,后人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秦把它改成了十二弦,它就像竖琴一样变形了。用竹木易,唐以后加十三弦。”
西晋的傅玄反驳了这种说法。见《序》:“郑以为为蒙恬所作,今见其器:上圆如天,下平,中空似六合,弦柱十二,状如十二。如果设置了,会有四个图像存在,如果设置了,会发出五个声音。以适当的方式研究悲喜,是仁与智的工具。难道国家的大臣们能聪明伶俐,或者认为蒙恬所作所为不真实?”
蒙恬是秦国大将,傅玄“亡国之臣不能造乐器”的阴阳五行之辩,显得勉为其难。《旧唐书·乐记》也声称琴非孟天所制:“琴原是秦所制,又说是云孟天所制,其实不然。制与弦同。”中国最早的《史记·蒙恬列传》中没有蒙恬立阿正的记载。
而《风俗通》只是用质疑的语气说孟天造了一把古筝。如果一种乐器出现在史籍中,它应该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很可能是历史学家把这件乐器的创作记录为当时某个领导的作品,或者是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军旅生活,把琴改成了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