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楼街的历史演变

花楼街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1861年。在谈到江汉路的形成时,相关资料说: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街(江汉路)由土路改造成石子路,向北延伸至花楼街口。说明这个时候花楼已经诞生了。1911年夏的保卫战中,清军冯放火烧汉口。“剩下的只上桥口到玉子巷,只下张梅芝巷(民生路)到花楼街。”所以后花楼被誉为百年老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明末清初,汉口市镇兴起,河岸逐渐成为码头市场。前花楼位于后花楼和长江之间,建筑和后花楼很像。1934,江汉路到全敏路叫前花楼大街。这条街繁华时,曾被称为八大行(盐、茶、药、杂货、油、粮、棉、果)。有杨东升奶饼店(前店后厂),万和灵人参大药房,裕源祥和刘海城海鲜店,广东杭娇,裕鸿泰和銮顺发水果店。相传这里的经营者多为黄陂、孝感人,他们成群结队,扎堆成街。1946更名为黄陂街,延续至今。

后花楼在发展过程中,正处于帝国主义从经济和军事上入侵中国的阶段,也是国内无产阶级觉醒和斗争的历史时期。所以,历经百年沧桑,后花楼沉淀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历史遗迹。以后花楼皮业巷9号为例。这里是党员、著名“劳工律师”、中国“二·七”大罢工遇难者施洋烈士的故居。军阀吴和萧耀南从这里抓获了他。解放后,金山主演的电影《暴风骤雨》在皮耶巷后花楼与石羊故居交汇处拍摄,以增强真实感,再现烈士风采。1900年,以唐、吴禄贞、傅慈香为首的革命派曾将推翻清朝的自卫军总部设在后花楼4号(现址不详)。有人说是在白子巷附近。为了迷惑清政府,当时就挂了“东方翻译文化”的招牌。1921年,中国* * *产生建党初期,陈潭秋、董主持《武汉周报》,其社会地址也在后花楼1号(后迁至武昌黄土坡)。

革命先驱在后花楼的活动,为工人运动抛头颅洒热血,官僚统治者也要在这里建造他们的幸福宫殿,卖黄金窑洞。太平街发展成新生路,后花楼毗邻杨洁(英租界)时,武汉警备司令部督察长刘有才集资在后花楼修建汉口饭店(又称楼外楼)。楼高五层,有上下电梯,内部装修豪华,有中西餐厅、台球室等。这是湖北省省长王占元喜欢去的地方。刘有才死后,由商人赵殿志、周兴堂管理,改名为长江饭店。

自晚清以来,后花楼一直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有许多著名的品牌和商店。例如,毗邻杨紫茳酒店的岳斌餐厅以烤鸭和红烧鲍鱼为特色。与永康蠡口的兴华楼、江汉路的银雪楼并肩而立,被誉为“三鼎家”酒楼。百年老店王玉霞从汉正街的天伦里口搬到后花楼的熊佳巷,时令食品芝麻绿豆糕独占鳌头,尤其是中秋节推出的苏式月饼和冠生园的广式月饼在市场上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九如斋的辣椒油和香菇籽油,香江味十足,独家经营,没有分店;金同仁中药。位列汉口十大中药店;第四季的美女被誉为汤包之王;邹金饰红脚饰;胡开文书法芬芳;恒泰昌海鲜货真价实。后花楼东门有花花缎公司,西门口有天真童装店,中段有斯达日茶楼,都是名店。

繁华街区人口密集,孩子需要读书,后花楼没有地方办学,人们就尽量在周边的小街小巷办学。比如皮耶巷的市二十七小学;合成城第十六小学;都安里私立皮革小学;在李楠创办一所私立春晖小学;加缪码头私立敦仁小学;方正私立道生小学等。这些学校围绕着后花楼,像珍珠镶嵌在一顶锦帽的周围,书声朗朗,给市场增添了几分画卷。

后花楼不仅商业贸易繁荣,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辉煌的历史。早在民国初年,位于后花楼都安里的田义茶园就举行过京戏和汉剧的联合演出。京剧里有、王洪绶、王小农(三麻子)从上海到韩。汉剧有红原、李彩云等多种。王小农向赠送了自己创作的剧本《哭祠堂》,于还赠送了剧本《刀劈三关》,开创了京戏与汉剧艺术交流的佳话。

上世纪40年代,后花楼牛皮厅改建为长江剧院,等人曾在此上演过京剧,后来李树堂、等继续上演京剧。1945之后,长江剧场被李青山改造成大华影院,第一轮国产片上映。刘琼的《中国之魂》和陶金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在这里放映过。中国首部由梅兰芳主演的彩色戏曲电影《生死恨》也在这里首映。1946年,由石慧、李丽华主演的《假凤凰、假凤凰》在这里首轮上映。由于影片中有丑化和讽刺理发师的内容,海报一贴出来,就引起了理发师的不满。放映当天,长生堂、延吉、德姬等汉口理发店的师傅聚集在后花楼大华影院冲击售票大厅,撕毁海报不让放映,与院方发生矛盾。汉口警方七分局的警察赶到现场,逮捕了多名理发师。大华影院暂停放映。汉口市民和工人不满警察任意逮捕,从舆论上支持理发师。汉口市公安局长任担心事态扩大引起连锁反应,决定释放在押人员,并建议汉口市党部宣传部重新审查影片,在事态平息前删除部分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