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博尔的历史轨迹
马里博尔在1859年前属于格拉茨-塞考教区,在1859年6月成为拉旺代的一部分,成为拉旺代主教的住所。以卡林西亚拉万特河命名的教区于3月5日更名为马里博尔教区,1962。2006年4月7日,马里博尔教区被教皇本笃十六世提升为大主教管区。
1277年,第一次提到马里博尔的犹太人。当时据说这个城市的四分之一是犹太人居住的。然而最可靠的数据来自1317,其中提到犹太人定居点位于城市的东南部。城内犹太人口最多的时候,整个犹太人聚居区包括市中心的几条街道,构成了城市广场的主要部分。犹太社区有一个犹太教堂,一个犹太墓地和一所犹太法典学校。大约在1410年,马里博尔的犹太社区在城市中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1450年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益加剧的竞争和商业危机的一致性导致了对成为犹太人商业成功关键的商业热情的严重打击。根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在1496年颁布的法令,犹太人被迫离开居住地,在移民和商业活动方面对犹太人进行限制。直到1861才取消法令。作为卡林西亚、卡格诺拉和施蒂里亚的拉比,著名的犹太抄写员和拉比伊斯雷尔·伊塞莱恩大半辈子都住在马里博尔。马里博尔犹太教堂是欧洲保存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之一,也是斯洛文尼亚保存的两座犹太教堂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80%的城市居民是奥地利日耳曼居民,剩下的20%是斯洛文尼亚居民。大多数城市的首都和公共设施都在奥地利日耳曼人的控制之下。因此,当时这个城市的名字是它的奥地利名字,叫做马尔堡。根据1910年奥匈帝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统计数据,情况表明,马里博尔市和斯图登郊区(德语:Brunndorf)、波布雷日耶(德语:Pobersch)、特兹诺(德语:Thesen)、拉德瓦尼(德语:Rothwein)有365,438+0,995奥地利德意志人(包括讲德语的犹太人)和6,654,38+0,565,周边地区的居民以斯洛文尼亚居民为主,当然也有少部分奥地利日耳曼居民居住在普图伊这样的小城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林西亚州和施蒂利亚州的许多斯洛文尼亚人因涉嫌与奥匈帝国为敌而被拘留,这引起了德国居民与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居民之间的不信任和猜疑。1918奥匈帝国崩溃后,德国主导的奥地利和南斯拉夫都宣称马里博尔为己有。1918 11年10月1日,安东·霍里克上校在梅利的兵营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德语区城市应成为日耳曼奥地利的一部分。参加会议的斯洛文尼亚少校鲁道夫·梅斯特指责了这一决定。同一天,被占领城市梅斯特组织严密的斯洛文尼亚军团和斯洛文尼亚施蒂里亚国民议会授予少将军衔,同时奥地利所有官兵被解除武装送回奥地利。另一方面,马里博尔市议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尽力回到奥地利,他们成立了一支名为绿色防卫军团(德语:Schutzwehr)的武装力量,包括近400名装备精良的士兵,对抗前奥匈帝国斯洛文尼亚人鲁道夫·梅斯特少校的武装力量。10月23日凌晨,165438+,斯洛文尼亚武装部队解除了绿色防卫军团的武装。从那以后,鲁道夫·梅斯特在马里博尔的地位没有受到威胁。
1919 65438+10月27日,在城市市场,奥地利日耳曼居民聚集起来等待美国和平代表团的到来,遭到斯洛文尼亚武装部队的枪击,这使得数千名日耳曼居民陷入恐慌,9名日耳曼居民被打死,超过18名居民受重伤,但没有找到枪击事件的负责人。日耳曼居民指责梅斯特的部队毫无理由地袭击无辜民众,而马克斯·波哈尔博士等斯洛文尼亚目击者则声称日耳曼居民带头袭击了保卫市场的斯洛文尼亚士兵。无论双方的理由是什么,日耳曼受害者都是手无寸铁的,德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马尔堡血腥星期天”。
随着马里博尔被斯洛文尼亚军队牢牢控制,这座城市完全成为斯洛文尼亚领土的一部分。随着1919年9月战胜国与奥地利缔结《圣日耳曼条约》,马里博尔未经全民公决正式成为南斯拉夫王国领土的一部分。
1918之后,绝大多数奥地利日耳曼居民在南斯拉夫王国的控制下离开了马里博尔,包括不是来自这一地区的德语官员,奥地利德语学校、俱乐部和社团被南斯拉夫王国勒令关闭。即便如此,到了20世纪30年代,城市中德国居民的比例仍然超过了城市人口的25%,南斯拉夫王国的民族同化政策也使得奥地利政府将矛头对准了卡林西亚州的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末,奥地利在试图与纳粹德国建立更好的外交关系后,放弃了民族同化政策,并大幅提高了其境内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的地位。
1941年,南斯拉夫所属的施蒂里亚州下施蒂里亚地区被纳粹德军直接占领,德军于1941年4月8日晚9时进入马里博尔。同年4月26日,曾鼓励追随者“让此地重回德国怀抱”的阿道夫·希特勒到访此地,当地日耳曼人在城内城堡举行盛大欢迎会,欢迎德国领导人视察。占领马里博尔后,德军开始将大量当地斯洛文尼亚人驱逐到独立国家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后来又将斯洛文尼亚人赶进德军集中营和劳改营。纳粹的目标是在战后再次将下施蒂里亚地区德国化。许多斯洛文尼亚爱国者被德国军队扣为人质,其中许多人被认为是在马里博尔和格拉茨的监狱中被纳粹枪杀的。纳粹的暴行激发了人民的斗志,组织游击队抵抗纳粹。二战结束时,盟军轰炸机系统地轰炸了马里博尔,这是一个工业中心,拥有一个生产大量武器弹药的兵工厂。剩下的德语人口,除了在战争期间积极配合抵抗组织的,在1945的战争结束时,很快被驱逐出这个地区。
从纳粹手中解放出来后,马里博尔首都迅速利用其靠近奥地利的地理优势和熟练劳动力,迅速发展成为斯洛文尼亚北部的交通、文化和教育中心。根据铁托的决定,马里博尔与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边界不设置为“铁幕”,并向当地居民发放护照,明确他们的国家归属。
斯洛文尼亚人在1991年从南斯拉夫撤军时,南斯拉夫市场的丧失严重制约了马里博尔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并导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近25%。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小型商业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马里博尔克服了工业危机,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光明未来。斯洛文尼亚2004年加入欧盟,2007年加入欧元区,成为申根协定成员国。根据协议,2007年圣诞节,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边境上的所有检查站被取消,边境完全开放。
马里博尔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建于12世纪的哥特式马里博尔大教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马里博尔市政厅。这座城市的城堡建于15世纪。马里博尔有马里博尔大学等多所学校成立于1975。马里博尔也是一种叫做葡萄藤的舞蹈的发源地。在当地,这种舞蹈被称为“Stara trta”,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马里博尔还是斯洛文尼亚队NK maribor的主场,该队在1999-2000赛季参加了欧洲冠军杯。
每年1月,马里博尔的Pokhole滑雪中心(Pokhole Ski Center)都会举办高山滑雪世界杯(斯洛文尼亚语:Zlata lisica,意为金狐狸)女子高山滑雪障碍赛和高山滑雪大回转赛。每年6月,这里都会举办为期两周的音乐艺术节,数百名音乐家、戏剧家和艺术家登台表演。
马里博尔在2000年被命名为阿尔卑斯山城市。2012马里博尔与葡萄牙吉马良斯一起当选欧洲文化之都。马里博尔也是2013年大冬会的主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