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活字印刷没有取代雕版印刷,反而坐了“冷板凳”?

中国的雕版印刷由来已久,活字印刷是多年后才出现的。虽然活字印刷使用方便,节省空间,但仍未普及。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雕版印刷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打字画图,图文并茂。但是,活字印刷不能。虽然它可以快速打字,但它不能给读者图片的外观。比如水浒第一百零八未来,很多人在看一本书的时候都会希望旁边有一个人物的画像,这样会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而活字印刷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坐冷板凳。

第二个原因是,古文字需要大量的字体,这意味着你要准备大量的文字才能开始活字印刷,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前期投入是非常大的,而且越大收费也会越高,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活字印刷书籍的需求。需求少了,厂商自然不会用这种机器。

第三点是活字印刷,对用户的门槛较高。汉字的打印并不省力,工人需要频繁的操作才能跟得上速度,因为他要在这么多字中找到对应的字,而打印者需要认识这个字,所以不可能让一个文盲打印出来。对于文人来说,书的价格会高一些,但是木刻就不一样了。这里只要有木刻,连小孩都可以操作,对工人要求不高,所以这也成为了活字印刷发展的制约。所以说,硕没有适应时代步伐的好东西,还是会被时代抛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