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刺绣的发展轨迹和现状?
周代《礼记·祭义》中说“古之帝王将相皆有府养蚕。蚕熟时献缫丝,染红、绿、玄、黄,意为“文章为甲”,即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在礼服上绣出各种图案。《辞海》将“福”字解释为在古代服饰上绣半黑半白的图案;“傩”字被解释为在古代服饰上绣半青半黑的图案。至于“文”字,古汉语中称之为蓝、红线绣的“文”,红白线绣的“张”。其实“条”字在古代就是“沈绣”的意思,后来作为比喻被转义了。“文”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绘画,与“文”相同。”《礼记·月令》说“文绣有恒常”,根据注释,“文指画,古祭之礼服、上衣为画,下衣为绣”。总之,刺绣起源很早,古已有之。商朝有专门的纺织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到皇室的重视,商皇室设置了一名文官——女蚕,负责养蚕。最早的刺绣形式是锁绣,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是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绣罗”。这是一件罗楼锁绣作品,保存完好。后来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又多了刺绣品,如绣丝袍、黄绣袍、红绫绣袍等。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一件丝绸刺绣,所用绣花线极细,史无前例。汉代王彝的地方织锦中,没有手不吉利的女子。好像睁着眼睛看也不为过。汉代的绣品多为锁绣(即辫绣)。当然,有几项是平绣的。据《采君宝鉴》记载,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平定魏国和蜀国经常失败。在部队打仗的时候,他一直希望得到一个擅长画画的人,能画出山川、士兵、队形的形象。宰相赵达有一个姐姐,很会画画,很聪明,能在手指间用彩色的丝线织出锦缎。赵达把他的妹妹介绍给孙权,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赵夫人。孙权让她画九州、江湖、平地、山川的情况。赵夫人道:“丹青之色,易泯灭,不能长久。妾可以绣,可以在他国帛上,可以是五帝河海城的形状。"图绣好后,呈与孙权,吴主喜出望外。当时人们称之为针线活。所以历史流传下来,刺绣是三国时期赵夫人所创。可惜这个刺绣没有保存下来,只能靠后人推测。敦煌第125-126窟发现北魏刺绣佛像残片。是一佛二菩萨的画像,上面写着泰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的杨光王。岳有题词,序曰:“绣塑无限寿。".可见,六朝时期刺绣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服饰上,在绣佛和刺绣领域也有应用。绣佛在唐朝也很流行。”《法林》说:“康宪庆之际,在西京建殿二十余座,并建绣像。它被举高了十英尺,听起来很震撼。这是绣像最大的一个。“诗人杜甫《饮酒八仙歌》诗中有这样一句话,“苏进绣佛在长期斋戒之前,常常喜欢醉后遁禅”,这也反映了绣佛在唐代的普遍性。服装刺绣在唐朝也开始流行。据《旧唐后妃传》记载,“皇宫织锦绣,宫中工人多达700人”。宫里,官僚们当然互相追随。后来连皇帝都觉得太过分了。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他写了一道上谕说:“织锦和刺绣消耗了太多的妇女劳动......即日起,禁止生产所有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驱邪、大锦等织绣图案。至于长寿朝鲜白锦和大小花锦,还是按照惯例制作的。告诉各级官员照此对待,不得有误。但是,圣旨终究抵挡不住历史车轮和时代潮流,刺绣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进一步发展。除传统的辫绣外,还将发展齐针、缠绕、成圈、缝合、针线锈、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绒绒、绒丝、附丝等技法。在此期间,套管针、切针器和滚针器受伤。到了宋代,政府设立了文绣书院。从皇帝到官员,都穿绣花衣服。按照官阶,各种衣服都有明确规定。由于政府的倡导,民俗风生水起,刺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文绣书院,还有一个刺绣绘画专业,专门根据样品绣各种绘画、艺术品,分为山水、亭台、人物、花卉、皮毛等科目。此后,刺绣分为两路,一路为实用的服装艺术,一路为欣赏艺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刺绣工匠的艺术素质也不断提高,在绣针处理和刺绣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屠龙《考后》描写宋绣说:“宋代闺绣绘山水、梯田、花鸟,用细针线,无露边。有时分丝,只用十分之一丝,所用的针细如发丝,所以人物眉目十分分明,丝色夺目,神形俱备。配色比画画好,刺绣和春风真的是遥不可及。明代画家和鉴赏家董其昌也高度赞赏宋绣的成就。他说:“宋绣色彩精美,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生动奇妙,其美胜于画。春风十个手指的女人刺绣,总能超越画家的笔墨。"文震亨《长史》也说:"宋绣针线细,色质玲珑,色彩炫丽,山川远近皆趣,花鸟婉约而知心,须为其中一画藏一两。在刺绣技术高度发达的宋代,著名的刺绣工匠相继涌现,如丝白、莫林和齐眉。台湾省博物馆收藏有宋代刺绣的观音像、神仙佛像、老子像、老子骑牛像、梅竹山秋葵蝶鸟像、知县生日像、仙池沐浴像、黄泉(五约画家)画的花鸟像等,都是刺绣佳作。元代有很多文绣局。从南宋到江南,元朝建立后,知识分子或勾安做官或隐居庄园,地主文化在中国南方兴起。纯欣赏刺绣流派的特点是模仿刺绣和书法,从民间刺绣技术中分离出来,并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平绣针法的提炼和创新发展。彩线刺绣技术非常成熟,在刺绣中独树一帜。明代北京有一个刺绣作坊。由于染织工艺的精细化,开发了多种色调和色度的纱线。女性大多擅长针线活,绣制家庭所需的刺绣,收藏和欣赏精美的刺绣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民间的顾绣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实际生活的独立的欣赏工艺。上海陆湘源顾佳发扬宋元刺绣技艺,以古今名人字画作品为底稿,运用各种材料绣画,如蒲草、胎毫等。其构思精巧,用料考究自然,刺绣精美美观,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突出透视效果,故其风格世代闻名。清代织绣技艺仍分官绣和私绣两种形式。官方刺绣集中在南京、苏州、杭州,称为江南三织。它以最尖端的技术为皇帝和官员制作物品,从而制作出技术水平惊人的作品。在城市里,有经营刺绣工艺品的商店,许多画家参与刺绣图纸的设计。刺绣品类上千种,生活用品是刺绣的主流,刺绣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愚钝女子无不幸,恒心女子无所不能”,以其细腻辉煌的风格,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体系,如苏绣(江苏)、蜀绣(四川)、粤绣(广东)、湘绣(湖南)四大名绣。清道光元年,第一部刺绣著作《绣谱》问世,作者是丁佩。清末西学东渐,沈寿结合西方写实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仿真绣”,针法多样、立体。沈寿也是一位杰出的刺绣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在许多地方教授刺绣,并口头编写了管雪刺绣手册。清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采用几何图案、大尺度花枝缠折、传统吉祥图案。色彩以浓郁厚重为主,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清代中期,装饰纹样受西洋画的影响,趋向于小而精,采用西洋花卉图案,色彩艳丽华贵。吉祥图案广泛应用于晚期刺绣题材。衣服上的花纹组织往往包括球花和球花。开光、盖地、织锦图案等刺绣图案也颇为流行。乾隆时期色彩喜金,清末有墨绣、三蓝绣等特殊风格。几十种针法成熟一体,分绒彩绣是针法的主流。民国初年,传承清朝的刺绣艺人很多,各重要刺绣产区也成立了刺绣研究所。非帝制下的新时代统治者不再以刺绣作为装饰官服,民间学绣、搞绣工艺的风气也因为崇尚西风和民族战争而逐渐式微。虽然刺绣技术不断发展,但已经看不到家家户户搞刺绣的盛况了。湘绣始创于楚,西汉时达到了针法工整、线条洒脱、绣艺娴熟的境界。清末民国时期达到顶峰,素有“色润,墨无迹,不察不称绣品画”之称。它以彩色的散丝为绣花线,除了用齐针、缝纫、撒粉外,还有独特的“混针”法,以交错的针法,使不同颜色的线互相混合,逐渐变化,色彩丰富,色彩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优点。多为山水、人物、花鸟、羽毛、动物,栩栩如生,善绣狮、虎。湘绣绣出的老虎,毛发强韧坚硬,充分显示了老虎的力量和百兽之王的威势。在1912和1933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世博会上,湘绣分别获得最佳奖和一等奖。有记载的粤绣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805年)广东南海的鲁美娘的事迹。艺术家将孔雀羽毛捻成绒股,绣出金玉夺目的服饰,用马尾辫包裹丝绒作为拉筋线绣出轮廓,增强了表现力。解放后,粤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创新。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丰富,刺绣流畅顺滑,金银垫绣富有立体感,富丽堂皇。粤绣题材广泛,其中博古最受欢迎。其中,粤绣和潮绣风格各异。蜀绣集中在四川成都。蜀绣在金代被称为蜀国之宝。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采用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头针等100种针法,充分发挥手工刺绣的特长,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蜀绣的题材多为花鸟、动物、山水、虫鱼、人物。除了纯观赏的刺绣屏风,还有被子、枕套、靠垫、桌布、头巾、手帕。除了上述四大刺绣,中国刺绣还包括浙江温州的瓯绣,河南开封的边绣和湖北武汉的汉绣。但说到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还应该属江苏苏绣,又称苏绣,享有中国第一绣的美誉。苏绣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宋朝的刺绣有相当的规模。明末清初,沈寿吸收了西方和日本的艺术以及中国各地刺绣的优点,创造了具有光影效果的仿真刺绣。丹阳郑铮女子职业学校创造了随机针刺绣。65438年至0957年,苏州建立了刺绣研究所,加强了刺绣研究。苏绣自古以来就以精致典雅著称。构图简洁,主题突出,其技术特点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谐、亮”。最细的丝线断成48股,一般人肉眼看不清楚。双面绣在刺绣的两面都绣上了图案,两面的图案和针脚都是一样的,但针脚是隐藏的,而不是暴露的。目前苏绣共有48种针法,可分为9大类。色彩和谐淡雅,没有一丝生硬跳跃的痕迹。线迹密度一致,没有不匀。苏修的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包括刺绣、画册、屏条、屏风等。苏修的作品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在国内外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