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伟人父母教育子女的例子
孟子,名字叫柯。战国时期,鲁国(今山东省)人。父亲三岁去世,由母亲抚养。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以前住在墓地附近,他经常玩造坟或者模仿别人哭着拜的游戏。母亲觉得不好,就把家搬到市场上,孟子模仿别人做生意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环境不好,所以他把家搬到了学校。孟子跟着学生学习礼仪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所以他很高兴,停止了移动。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大运动”的故事。
2、婆婆纹身
岳飞,宋襄州汤阴县(今河南省汤阴县)人,是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宋朝的一位元帅宗泽病得很重。他给岳飞加封,吐血而死。杜充奉命加封,对抗金不利。岳飞情绪低落,私自回家探望母亲。婆婆力劝岳飞回营抗敌,并在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让她永远以报国为目标,报效祖国一生。
3、曹操的干儿子
曹丕,魏文帝人,出生于禹州市裴郭桥县(今安徽亳州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226年在位)。魏武帝的次子曹操。
曹操教育孩子的目标很明确,他要培养能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他曾经颁布过《童令》:“虽然孩子小的时候看到了爱,但是长大了就可以好了,一定要用。我必须说两个字。不仅他不私,他儿子也不想私。”
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长大后,我会量力而行,信守诺言。我对下属不偏心,对你也很公平。只有最有才华的人才配做我的接班人。曹丕的“博学多才,兼收并蓄”与曹操重视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4、司马光的干儿子
司马康,夏县(今山西)人,公休。司马光大哥司马旦的儿子,后来被司马光收养为义子。
司马光很注意教育孩子戒奢,在工作生活中要精打细算。
为了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子同治鉴》,他不仅聘请了范祖禹、刘舒、刘炼等为助手,还让他的儿子司马康参加工作。
看到儿子用指甲刮书页,他很生气,很认真地教他爱护书籍的经验和方法:读书前,把书桌擦干净,铺上桌布;读书时,坐直;翻页时,应先用右手拇指侧抬起书页边缘,再用食指轻轻盖住,翻开一页。
他告诫儿子,商人要多存资本,读书人要爱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俭朴,“衣御寒,食填饱肚子,终其一生”,但他“不敢以卑鄙手段矫枉过正”。他经常教育他的儿子,食物充足导致奢侈,而富足导致奢侈。
为了让他的儿子知道高尚和节俭的重要性,他以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关于节俭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侈,大力提倡节俭和简朴。
他也不断告诫子女: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节俭度日。从表面上看,并不是治国的大事。但是,本质上是兴国之本。司马光关于“从俭到奢,从奢到俭”的警句,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知道节俭的重要性,节俭自律。他担任过学校的簿记员和讲师,也以博学、诚实和节俭著称。
5.画一个教子。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的大力教育。
欧木是单亲妈妈。儿子四岁时丈夫去世,留下她一个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境还算殷实,但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日益贫困。后来到了无房无地的地步。很难想象孤儿和寡妇会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欧穆是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野心不小。她靠自己的辛苦把儿子养大,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认字。
这就是著名的“画教一个孩子”:欧阳修五岁的时候,母亲教他如何读书写字,如何做人。只是那时候家里穷,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木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撒些沙子,用地面当纸,一张一张地教欧阳修写字。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欧阳修特别懂事,所以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仁宗天盛八年(公元1030年)入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