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何新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吗?
从1978开始,何鑫进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这一年他从黑龙江回到北京。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快打开了局面,最终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学术研究中心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里,何新以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理论研究开始了他多彩而传奇的学术生活。但恐怕何新先生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他反叛了中国学术界四十年的正统和主流,而直到今天,这种没有羁绊的治学方式仍处于延续的趋势中。进入社科院初期,何新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新的信息,尤其是国外的信息,可以直接阅读一些中央秘密文件和机要档案。他工作的科研机构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中心。该局有一个藏书丰富、质量很高的图书馆(包括很多港台报刊),虽然总量不是很大。仅国内外就有一百多种报刊。何鑫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料,几乎每天都沉迷于读书和写笔记。在这里,他得以接触到西方现代各种思潮,涉猎了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语言分析、结构主义、符号学、解释学等学术著作,同时对西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特别关注。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政治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许多理论禁区。文革刚结束的时候,这么大的民族竟然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可见当时的意识形态是多么的僵化。历史进入了一个急需变革的时代,中国出现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浪潮。此时的何鑫可谓是一个事件。1978-1983期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学术月刊》、《学习与探索》、《自然辩证法通讯》、《外国哲学》、《读书》等重要报刊发表系列文章和学术论文。
在此期间,他撰写的主要文章涉及哲学、历史学、逻辑学、美学、学术思想史、文学理论等学科,文章数量达30余篇。
这些涉及面很广的作品,包括很多重量级的作品,都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作者的能量给人惊喜。贺信顺应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倾吐了文革时期形成的一系列叛逆和异端思想,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些话题广泛、内容丰富的文章中,他大胆批判哲学、历史、文学、美学、逻辑、艺术理论中僵化守旧的教条主义思想和过时的观念,呼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对所涉及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和冲击,喊出了时代的先声,在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与此同时,何新作为一颗能量巨大的新星,在当代学术界也迅速崛起。
他发表的一些前沿思想很前卫,代表了当时包括报刊编辑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心声,所以发表后常常震动思想界。这些文章使他在学术界和知识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同时也是他被吸收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基础。
何新在社科院工作了十年,其中在文学院工作了五年。这十年在何新的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何新的整个学术体系可以说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和建立的。仅这十年,何新就出版了八九本书,写作近五百万字。这是他精力最旺盛、最聪明的时期。
这十年限定在1985,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他不仅从文学研究所调入后在这里工作的时间比科研局、近代史研究所、研究生院都要长,而且1985也是他本人学术研究道路和社会、政治、思想态度的重要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