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前将军们都要单挑吗?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一对一案例?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两军对峙时,如果有分歧,就派将军单挑,胜利的一方立刻带着士兵冲锋陷阵。这种单挑,乍一看其实像是热身。先给两边的兵打打气。自然胜者士气高,败者士气低。
那么,在现实历史中,真的会出现一对一的对抗吗?别说,真的有。古代将领单挑不是普遍现象,但不代表完全没有。如东汉学者王灿所著《孙策三国志》、《群英会》、《赵匡胤传》,分别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吕布与郭汜、赵匡胤与皇甫晖的一对一故事。
孙策单挑了太史慈。
孙策和太史慈在《三国志》中的单挑记录基本上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没有太大区别。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以看央视版三国演义第九集。
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爪牙。韩荡、宋倩、黄盖都是十三骑以来的传人。先和善后战斗,政策正确。用善良刺马,会得到善良的戟,善良也会得到善良的烟。两个士兵骑着马,各奔东西,于是解散了。——《反思》。卷四十九《吴树思》
吕布单挑郭汜。
吕布杀了董卓之后,李珏和郭汜攻打长安。吕布看到军队来了,就叫部下先撤。他在城门口挑战郭思。当鲁与郭汜对峙时,吕布用长矛刺向郭汜,差点杀死他。幸亏郭思的保镖拼了老命,郭才保住了性命。
郭思在城市的北部。打开城门,士兵们会去打仗,说:“你会去打仗,但你会赢或输。”宙斯和布乃单挑,布乃用长矛刺死了宙斯。经过思考,骑马救你的想法,有两种想法和失望。——《英雄》
一对一赵匡胤皇甫辉
周显德后第三年春,赵匡胤在柴荣和周世宗的命令下进攻南唐的刘清。南唐将军周军被敌人打败了。南唐将军黄福慧在战前对赵匡胤说:“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希望你能在我排好队的时候给我一个再战的机会。”赵匡胤笑着答应了他。皇甫晖出城后,赵匡胤径直骑上前去,勒住他的马脖子,砍下皇甫晖的头,活捉了他。
南唐时,黄福慧、姚凤忠等1.5万人,阻挡刘出关,打退刘。追出城门后,惠说:“人各有主。让我们组成一条线来决定胜负。”毛笑着答应了。整阵出来,毛直插马颈,手刃正中脑中,是鸟。——《宋太祖传》
除了上面的一对一战斗,其他典籍中也有一些武将一对一战斗的记载。例如,宋代周南写的《山居集》详细描述了宋军武将和金军武将单挑的故事。
有一天,敌人带着他的第一批将领出来,糟蹋了他的丝矛,牵着他的马,骑着他的戟独自上阵。他的两个将军被杀了。太可惜了!他说:“这只狗为什么侮辱我?”这是不对的。非常谦虚的曹始终没有勇气听到这件事。请走吧。“这两位将军仍然不合适,”他说。“我不希望你侮辱我。”吴说:“政府骑马也没用!”问他为什么,他说:“仇人诚而无果,但我看他的马在回报上有点瑕疵,所以容易被抓。”你解决它,你付钱,你骑马出去然后带着它离开。如果不想打,突然,敌人的马权突然向前冲,他对仓促撤退很不满意。没走两步,敌人就被武力碾压,三军大吵,敌人大失所望。——《山居集》
1131年,宋军和金军在宝鸡上元相遇。
当宋军听到这些时,他非常生气。两位将军通关接受挑战,却被打败了。当金看到这种情况时,他的士气大为提高。他叫着宋军司令吴军的名字,强迫他出来决斗。众所周知,吴杰也是个毛躁的人。他曾经和徐金国将军鸿雁打过仗。他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羞辱?被骂了一会儿,吴杰举起胳膊准备打。这时,一个叫曹无的宋军人站出来,主动请战吴大帅,说怎么用刀杀一只鸡?我要走了。
吴军认为他的对手太强了,曹又来路不明,恐怕很难取胜,就不去了。然而,曹无的分析让吴杰改变了主意。他说,虽然敌人会很勇敢,但这家伙的马转弯有些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劣势。如果吴大帅能给自己一匹好马,一定会砍了对方!吴杰认为曹无是正确的,所以他让曹无骑他的好马去战斗。
双方开战后,晋江直取曹无。曹无按照计划行事。没有战斗,他转身跑了回来。晋江以为曹无害,害怕,催马加快速度追上去。曹无正在等待这个机会。当晋江和曹无接近时,曹无抓住机会,突然掉头向晋江的侧翼冲去,但晋江的马却无法掉头。
金的死对双方的士气都有很大的影响。宋军的士气大振,但是金军的士气却非常低落。商和袁的战争以的胜利而告终。以上四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代确实有“战斗将领”,古人在打仗的时候也确实有正面交锋的现象。一对一是“上进心”,不全是文艺工作者的虚构。
当然,单挑虽然不是虚构,但在古代还是一种非主流现象。在大规模的战斗中,几乎不可能有一对一的战斗。如果有一对一的战斗,那一定是小范围的低级战斗,概率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古代战争特点的必然结果。
古代军队中,很少有世袭将军、老将油子等职业官兵。他们虽然是古代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和骨干,但人数太少。当时军队中真正绝对数量的士兵,其实是临时参军的非职业军人,或者是由壮丁临时征召的。
这样的人没有所谓的军人荣誉,几乎没有战斗力,因为都是临时征召的。大部队打胜仗,这样的人才能贡献更多。如果一支庞大的军队输掉了一场战斗,这些人必须逃跑,扰乱军队的士气。因此,在古代的小规模战斗中,武将进行一对一的战斗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旦你获胜,将极大地动摇对方非职业士兵的信心,并提振己方非职业士兵的士气。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和高效的战术。
但是如上所述,一对一的战斗仅限于小打小闹,真正大规模的团战中,一对一的战斗还是很少见的。
至于原因,不用说你也知道。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军队,说明这支军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再需要用一对一对抗的低劣手段来鼓舞己方,动摇对方的士气。这种高素质的军队是靠阵法和军纪来打仗的。
其实古代通俗小说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前期军阀为琐事争斗的时候,武将做了很多一对一的描述。但是后来,当魏蜀吴被分成三个支柱,每个人都开始打大仗,很少有一对一的描述。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六下祁山,姜维九下中原,都是靠智商取胜,而不是像前几章那样被武将单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