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有哪些变化?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的权力掌握在大学士陆东赞手中,吐蕃开始向周边扩张,扭转了与唐和解的国策。吐蕃屡攻吐谷浑,自隆硕三年(663)。鲁东赞率军攻占吐谷浑后,其北方疆域与唐和龙直接相连,威胁到唐朝的和龙及西域。一方面,唐朝的对策是帮助吐谷浑作为其屏障。乾丰元年(666年)五月,唐朝立诺诺伯为青海王,可见唐朝让诺诺伯回青海称王的决心。另一方面,积极备战,伺机一战到底。可惜唐朝的大非川之战的失败,最终破灭了吐谷浑依靠唐朝的力量恢复国家的希望。此后,吐谷浑作为一个部落,分别被吐蕃和唐朝统治,散居在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所以维持青海的稳定是中原的首要屏障。
2.西域之争
武则天收复四镇至安史之乱半个世纪后,唐朝依然保持着在西域的优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竭力从和龙、朔方等镇征兵入国难”,西域和龙军力空虚,吐蕃趁机卷土重来。士兵的战线首先指向河西的陇右地区。广德元年(763年),先后落入凉州、陇右、河西三县,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再次进攻回纥,北庭、安西无奈,相继落入吐蕃手中。从此,天山北路与河西地区的藏军相连。关于新疆的战略地位,左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里就不讨论了。
3.南诏之争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在唐朝的支持下,毗罗阁迁都太和城,建立南诏。南诏政权的建立。唐朝的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唐朝之所以支持南诏,是因为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控制权。但随后的战略失误导致南诏加入吐蕃。葛罗丰在南诏王太和城竖立的德化碑上描述了被迫反唐的艰难。葛罗丰对中国人民说:“我为唐朝服务了一辈子,被它封爵,后人就要恢复唐朝。当指着碑给唐使者看时,我知道我的叛逆不是我的心。”唐代政治家李米曾中肯地评论说:“云南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的藩属。杨无故扰之,造反,在吐蕃为臣。”贞元三年,唐朝调整对南诏的政策,采取“北回鹘、南通云南、西餐、天竺,使吐蕃自陷”的策略。南诏和唐又和好了。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出兵攻打吐蕃。贞元十七年(801),伊某勋、魏高之联军大败吐蕃,生擒吐蕃军统帅,并献俘于唐朝南诏。吐蕃对南诏的威胁解除了。
丞相李弼提出“北有回鹘,南有南通,西有天竺,吐蕃必自陷”之策,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