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说唱的发展历史
龙舟说唱表演者大多只是在街上表演来养家糊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龙舟说唱的参与者日渐老去,但新的接班人却不再自然产生。以杏坛为例,从2003年开始,杏坛文化站给愿意学习龙舟说唱的年轻人奖励500元。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没有人对此感兴趣。2003年,广州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白伟、相声演员吴佳瑶、说书人崔大伦走访佛山多地,尤其是顺德,终于在杏坛镇北秀村发现了几近绝迹的“龙舟说唱”,并在当地龙波人家中找到了一根“龙舟棒”。回到广州后,他们还按照设计仿制了一根龙舟棒。2005年广州民俗文化节上,吴佳瑶手持龙舟棒表演龙舟说唱,引起媒体关注。
据2005年顺德杏坛统计,当地精通龙舟说唱的只有6人,其中年龄最小的70岁。即使演出,也只在春节期间演出,其中吴宇畴和尤以说唱闻名。2005年底,龙舟说唱被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记,2006年正式出版。
自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珠三角各地政府更加重视龙舟说唱的传承与发展。在顺德杏坛,一方面,杏坛的“曲艺培训基地”在2006年开始运作,龙舟说唱作为一个重大项目开始启动。第一批学生大约30人,但大多数是老年人,最小的40多岁。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主要技能。这些学生还将自己的口头和书面歌词汇编成了龙舟歌词集。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接班人,从2006年底开始,杏坛镇在麦村小学挑选了20多名小学生作为龙舟说唱的培训对象,为他们编写了专门的说唱歌词,如《孔融李让梨》、《铁杵成针》、《一朵红玫瑰》等。
2008年,杏坛人吴玉畴、尤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项目龙舟说唱传承人,但吴玉畴于当年6月因病去世。当年下半年,杏坛中学开设了龙舟说唱培训班,有35人参加。此外,据杏坛政府介绍,杏坛成立了龙舟说唱协会,研究创作新的龙舟歌谣。并计划在当地其他中小学普及龙舟说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