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服装发展史

现代服装(自1912)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此之前,改革派康有为曾于1894年上书和外交部长吴初年,对役制和役式进行改革;中国学生也换上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颜六色的衣服终于洗去了衣服的等级观念。传统的长袍、衬衫、夹克、裤子和裙子越来越受到西方服装的影响,被许多新的品种和款式所取代。

民国初年,西装领带与长袍马褂齐头并进。无论是中服还是西服,戴帽子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打扮。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衣服必须尽可能地更换,人们经常得到帮助。”希望有一个“适合卫生,方便移动,经济实惠,外观性强”的服装款式。所以孙中山决定自己做衣服。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征求意见,他最终打造出了一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简约西装——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逐渐流行于城市。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优点。它是在广东休闲服的基础上,在直领上加了一个翻领,就像在西装里面移植了衬衫的硬领一样。这样,外套就有了西装外套、里衬、硬挺领的功能,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将休闲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隐藏式口袋改为四个开放式口袋,如此“双”和“正”,具有平衡感和对称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上、下、左、右口袋都加了软套,每个口袋都订了一个扣子,既美观又安全,还能防止口袋里的物品丢失。以下两个开口包采用了灵活的“钢琴包”风格,旨在方便放置书籍、笔记本等生活必需品。这样一件小事,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任何时候都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把自己外套的扣子设计成七颗,后来为了方便改成五颗。这是中山装上衣,小翻领,四袋五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样式亲自设计了中山西装裤:前缝暗扣缝;左右两边各放一个深色大袋子;右前部有一个小的隐藏口袋,俗称表袋,也可以用来藏东西。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兜也可以用来装必需品。此外,裤兜腰部有褶皱,裤腿的翻脚也有别于其他衣服,这也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计新衣,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因为,这种服装有很多优点,主要是美观大方。可以用高档布,也可以用普通布。它既可以作为礼服,也可以作为日常服务。因此很受群众欢迎,被称为“中山装”。后来经过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和推广,有一段时间穿的是“中山装”,全国都很推崇,很受欢迎。

这个时期旗袍也很流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女性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成立后,服装崇尚简约、实用。

据记载,最早穿着长袍和旗帜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大的旗袍,引起了各行各业女性的羡慕,纷纷效仿。与此同时,舆论也对此大加赞赏。于是,旗袍成了当时女性最时尚的服饰。

清末满族妇女穿的旗袍,宽、直、长。所用材料多为绣花红绸,旗袍的领子、翻领、袖子边缘均卷有宽边。

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流行,样式与清末相差不大。但是很快,旗袍的袖口逐渐收窄,滚边也没有以前那么宽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欧美服装风格的影响,旗袍的款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比以前更合身,也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非常流行。第一,高领流行,领越高越时尚。但很快,低领就应运而生了,领越低越“现代”。有些人甚至穿着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有时是流行的,比手腕长;有时短的很受欢迎,短到裸露的肘部。至于衣服的长度,流行了很久,下摆拖地一样长;以后流行短的,比膝盖还短。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旗袍的款式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降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盈合体。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还是很普遍的。以后因为各种原因,穿旗袍的人会越来越少。但是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服装,有一定的特点。其线条简洁优美,造型简洁大方,更适合女性穿着,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近年来,我国服装设计师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传统旗袍风格与现代女性着装风格相结合,使旗袍以一种全新的魅力出现在人们面前。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政治标准下,所有带有“意识形态问题”的服饰都被淘汰,包括西式的、封建的、奢华华丽的,甚至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最后只剩下中山装、军装、学生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单调、最贫穷的一页。

民国以来,出现了拥有时装,尤其是女性时装。他穿着时髦。它不仅具有和谐性和季节性,而且符合时代潮流,因时而变。有很大的机动性和创造力。现代女性穿着时尚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不同于历代封建等级森严的服务体系,很难有大的改变。民国以来,帝制被抛弃,封建限制逐渐消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衣服、图案和颜色。此外,经济文化的发展,时装业的繁荣,推陈出新,争奇斗艳,成就了服装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

也许现在的古装才是涅槃般的凤凰,世纪末猛烈的风火会让她锻造新的,重现辉煌。服装,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出于像饮食一样维持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生活一样出于自卫的需要,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浪漫的文化创造。

第五章现代

不可否认,过去的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传统服饰的衰落和转型。同时,本世纪也是民族传统服饰孕育新能量的世纪。

一百年前,在宋军安,北京宣武门以南大直桥的一个胡同,一个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袍的年轻人,自己用遒劲有力的草书,写下了近代中国著名的“公车上书”。他就是康有为。他在奏折中说:“...用中国没落的服带,统一了几千年,用长裙在世界上竞争,是不合适的...!"可见当时中国的服装改革和政治改革一样势在必行。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服装制度”法令,将欧式无尾晚礼服和圆柱帽列为中国的大礼服,西服列为小礼服。这是中国第一次通过法令确立西服在社交礼仪中的地位。从此,中国从上到下建立了接受西式服装服饰的习惯。经过一个世纪的荒废,承载旧时代精神的民族服饰传统形式逐渐消失,国人的服饰行为模式逐渐与西方趋同,最终“与国际接轨”。

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质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同。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比如城市里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家用电器,汉堡和可乐,西装和t恤。其次,物质生活的间接影响和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必然发生在精神领域。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审美情趣乃至语言表达都在向一个潜在的国际标准靠拢,服装也是必然。然而,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不应该忘记祖先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最开始的树叶、兽皮,到粗布、麻布,再到丝绸、缎子,服装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奇迹的神话。

如今,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大的机遇等待着我们去争取,更大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去克服。我们不能只看门外。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我们现有的财富,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服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