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简介
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源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第二大史即墨在青岛建立,“即墨故城”(在平度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城遗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环游世界,三次去琅琊(在青岛黄岛区)。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越洋航行——徐福东穿越朝鲜和日本——是从琅琊起航的。
汉武帝少年时是卜启国(城阳区)胶东王,是中国到青岛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
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连接南北海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
宋朝时,专门设立板桥(胶州市境内)为“市船公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时,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上运河——胶莱运河,以方便海上运输粮食。
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隶属莱州府。
清光绪十七年(1891),14年6月,清朝设防胶澳,青岛建立。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65438+10月14,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占领青岛,青岛成为殖民地。
?
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青岛而非德国。
民国八年(1919),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民国十一年(1922)10年二月10,中国北洋* * *收复青岛,将其变为商埠。
民国18年(1929)7月,国家* * *设立青岛特别市,1930年更名为青岛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65438年十月,日本再次入侵青岛。
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国民* * *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最后一个解放城市,它成为山东省管辖的城市。
扩展数据:
青岛的地质特征
青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胶南隆起的东北缘,胶莱凹陷的中南部,是新华夏隆起的次级构造单元。
该区缺失整个古生代地层和部分中生代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发育,在青岛广泛出露。
岩浆岩主要为元古界胶南期的月季山片麻岩花岗岩和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花岗闪长岩和崂山花岗岩。
市区都位于这种花岗岩上,建筑基础条件极佳。
构造以断层构造为主。
第三纪以来,该区以整体性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总体上升幅度较小。
地形学
青岛是沿海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
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的15.5%(下同),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青岛海岸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岬间湾岩石海岸、山港淤泥质海岸和基岩沙质海岸。
在浅海,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和海蚀平原。
青岛有三个山系。
东南部是崂山山脉,地势险峻,主峰海拔1132.7米。
从老丁向西向北,一直延伸到青岛市区。
北部是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所有的山和莱西的部分山峰都属于它)。
南部由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茶山(海拔595.1m)组成的胶南山群。
市区内的山脉有浮山(海拔384m)、太平山(海拔150m)、青岛山(海拔128.5m)、北陵山(海拔116.4m)、嘉定山(海拔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