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历史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不是一天建成的,至少花了23年。成为共和国的方法有很多;有自愿的,也有强制的;有升有降;有内部重组,也有外部侵略。

1922 12、俄罗斯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全权代表签署了《建立联盟条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南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迫加入的,他们简单粗暴的做法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后来不得不分开。)

1925年,中亚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年,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塔吉克自治共和国,即以前的乌兹别克共和国,升级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于1931年成为苏联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包括三条:一是共和国必须位于边疆地区,并应与苏联周边国家有共同边界;2.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共和国名称的民族,应占共和国人口的一半以上;3.这个共和国的总人口应该超过一百万。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中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和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以及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加入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的建立被取消。苏维埃共和国的数量从7个增加到11。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限制,苏联的社会主义联邦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陷入了名存实亡、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规定的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将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极其特殊的地位,优于其他民族。

二战爆发后,为了保卫德国。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就着手建设所谓的东线,以防备德国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进攻,企图通过扩张其西部领土来加强其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 165438+10月苏联入侵芬兰。次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的苏联边界向北推进150公里,苏联将41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并将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级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随后接受其为12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里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结成反苏军事同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8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不满分子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将他们流放或驱逐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因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从65,438+02个增加到65,438+05个。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波罗的海三国始终为脱离苏联独立而斗争,令苏联不安。他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最快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来,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成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16共和国。

1956年,苏联政府将其降级为俄罗斯联邦,理由是“我们共和国目前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形式存在的结构不再符合人口的民族构成”。然而,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政策,该政策鼓励俄罗斯各民族不受限制地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民。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降级并入俄联邦,是苏联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违反民族自决原则的表现。事实上,这是在当地居民对这件事很少或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阿民族的自治权,也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自己在某个时候会遭遇和卡累利阿一样的命运,从而增强对中央联盟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在15。

第一节教育状况和政策

一、十月革命前的教育简介

十月革命前,中亚的教育非常落后,没有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当时这个地区的教育有以下特点:1,居民受教育程度极低,文盲横行。在1897中,9-49岁的居民中,只有0.6%是吉尔吉斯人识字,0.7%是土库曼人,0.5%是塔吉克人,1.6%是乌兹别克人,2%是哈萨克人。1913年,乌兹别克斯坦识字人口占2%,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识字人口分别占1.5%和2-3%。2.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宗教教育,学校和宗教是一体的。早在八世纪,伊斯兰经文学校就出现在今天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学生主要通过背诵阿拉伯经文来学习文化。中世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清真寺建立了中小学宗教学校,教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教义,培养专业宗教人员。大部分学生都是官僚和富家子弟。3.受俄罗斯影响较大。在沙俄时期,当局出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建立了俄语学校和地方混合学校,教授俄语和实用知识。哈萨克斯坦建立了一所俄罗斯-哈萨克学校和一所男女混合学校。1911年,除哈萨克斯坦外的中亚四个国家共有63所此类学校,学生4000余人,塔吉克斯坦也开设了10培训初级官员的学校。

二、苏联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形势

1,苏联教育政策及其在中亚的体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当局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共和国的民族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中亚五国制定和改革脚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政府将中亚地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字母,之后又改为基里尔字母,即俄语字母。如果说把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让学生好学的话,那么改俄语字母显然会让学生更接近俄语,更便于俄语化。不到十年两次改字,阻碍了这个地区的教育发展。2.采取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了推动扫盲运动,苏联出版了大量各种语言的扫盲教材、教科书和直观教材。五个中亚国家广泛建立了成人扫盲学校和班级。例如,在塔吉克斯坦,1926-1932年,扫盲中心的数量从63个增加到3300个,文盲人数超过13万,其中包括2万多名妇女,1940年成功完成了扫盲。从65438到0932,中亚五国的识字人口已经超过60%。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亚五国基本消除了文盲。3.保证教育的世俗化,政教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4.教育预算拨款大幅增加,普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比如1937对普通学校的拨款是1932的3倍多。在1933-1937中,塔吉克斯坦的学生人数增加了近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3.5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了2.5倍,土库曼斯坦增加了0.8倍,哈萨克斯坦增加了0.7倍。1940年,苏联对哈萨克斯坦教育拨款6.86亿卢布,50年代初增加到136亿卢布,增长了1倍。与1940-1941学年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普通学校学生人数增加了74倍,普通学校4838所,学生人数超过1.26万人。塔吉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了85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了46倍,土库曼斯坦增加了36倍。学校的类型和级别也有所增加,在各共和国建立了一些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卫国战争最困难的岁月里,苏联政府还拨出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民族共和国的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多数当地少数民族学生,政府规定免收学费,并为贫困学生提供住宿。在战争年代,大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共和国的大学生人数却大大增加。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从65438到0976,苏联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1940-1978年,全苏联大学生总数增加了5.3倍,土库曼斯坦增加了10.1倍,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1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了16.1倍,哈萨克斯坦增加了22.2倍。5.在教育方面,也实行了缩小或拉平与全苏差距的政策。正是由于苏联当局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中亚五国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根据苏联197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中亚地区每千人拥有中等及以上教育的人数为617人,非常接近整个苏联638人的水平。

根据1973生效的《苏联及加盟共和国国家教育立法大纲》,中亚五国除了在教育制度上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外,还与其他加盟共和国一样拥有制定本国教育政策的权利。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斯坦有一条规定,当地主体民族优先录取高校新生。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人为地加快了民族接近和融合的进程,使得中亚五国的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完全成为俄罗斯教育的翻版,教学语言也逐渐改为俄语。这对独立后的中亚五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苏联时期的各种教育。

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国民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各类教育简介

学前教育。这是十月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形式。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企业和机构开始设立学前教育机构。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有9700个常设学前教育机构,有65438+30万儿童在幼儿园注册。哈萨克斯坦分别有8700和65438+20万。中亚其他三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普通教育。苏联时期,普通教育发展迅速,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各加盟共和国大同小异,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保证整个普通教育的连续性。中亚五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比如乌兹别克斯坦从65438年到0956年基本普及了七年义务教育,从65438年到0959年普及了八年教育。塔吉克斯坦在1950年完成了七年义务教育,在1962年完成了八年义务教育。中亚五国普通学校发展情况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