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看的历史书,不分年龄,一定要好看。

第一篇东汉的衰落

单从标题来看,正当的三国时期开始于魏文帝曹丕废除汉献帝刘勰,三国各自称王。但是,没有人会认同三国是从曹丕开始的。原因是当时的东汉早已名存实亡。所以,说到三国,就不得不说到东汉的衰落。-X0Oa X4KT4@']

东汉的几位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几乎都是“少年得志”。据《后汉书》记载,最年长的年轻皇帝登基时只有17岁,最年轻的孝商龙也只有100天!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怎么能统治世界?权力自然落入亲戚(外戚)和朋友(宦官)手中。后宫干预朝政,天下从来不太平,更何况东汉实行这一基本国策几十年。

钟平五年(公元188年),当时太普通的江夏人柳岩,看到到处都是乱贼(黄巾起义已经爆发),建议:“四面八方的兵匪,为刺史所不齿,不能禁之,用非己之人,以致开小差。宜改牧羊人,选清官占职。”简单来说,就是要从中央选拔重要官员,加强地方领导,扩大地方官员的权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个建议被采纳,柳岩亲自出任益州牧。这个《三国演义》里没有提到的政策,几十年来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注2)

平心而论,东汉末年是一个腐败透顶的时代。桓灵在公开场合,卖官鬻爵。甚至像or这样的官职都被明码标价1800万,一时拿不到钱,甚至还得了功劳!这样的官员去台湾除了拼命“赚钱”还能干什么?这样的王朝不会灭亡,这是一个奇迹。但仔细分析,其灭亡并非“秦之道”,即死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甚至黄巾起义也未能将其颠覆;就是“周朝之道”,即因地方官(诸侯)谋反而死。董卓之后真正忠于朝廷的是谁?究其原因,柳岩的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员手中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对付黄巾当然更加灵活有力,那么反过来对付中央呢?所谓的朝廷,不过是一群残疾的妇孺(嘿嘿,这样称呼太监才礼貌)。太常柳岩(益州牧)是黄万(豫州牧)的仆从,完颜政刘玉(幽州牧)本来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更何况现在山高皇帝远?这一政策的实施,实际上改变了东汉由中央集权到分封制的局面。这就是东汉末年诸侯众多的原因。

这时,外戚和宦官之间的狗咬狗愈演愈烈。到了六年,灵帝崩,年轻的皇帝刘弭继位,享年17岁。大将军何进、校尉袁绍等,欲杀宦官,不听陈曹之言,偏要召董兵回京。董卓当时是专家。“他的肌肉是非凡的。他戴着两把钹,从左往右射,令胡强畏惧。”崇拜前任将军的功勋。由于怀疑他的自尊,朝廷多次试图提拔他为少府(财政大臣,九大臣之一)和周目,但他拒绝了。这次是个艰难的工作。他能高高兴兴来吗?一旦来了,会是什么?

董卓真的来了,何进没看见。这个将军太没用了。董卓的兵马因泄密而引火烧身之前,就被“残疾人”骗进宫里,使之不了了之。袁绍、袁术等人一见,立即放火烧宫门,攻击贺将军的“遗风”。见势不妙,太监们劫持了少帝和王刘勰(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逃走了。董卓在路上看见城中失火,急忙去见逃跑的皇帝狄咸。17岁的少迪看到董卓的军队,他只是哭了,但刘勰侃侃,9岁,谈论城市的麻烦。17岁的大哥哥还不如9岁的小哥哥,难怪被人看不起,倒霉。

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董卓这样的野心家当然想浑水摸鱼。然而他来得匆忙,只带了三千兵马,就在众人的注视下演出了精彩的一幕。他先在洛阳城内设下大营,晚上偷偷把部队转移出洛阳,白天公开转移到洛阳。就这样,这招重复了四五天没有被揭穿。大家都看到了董卓源源不断的援军。洛阳还有谁敢抵抗董卓的铁骑?何进部群龙无首,只好投靠董卓。吕布在杀了金主丁原后也投奔了董卓。于是,董卓独揽大权,官位也在上升。丞相邱也来了个“赴朝,带剑上殿”,拿自己和萧何比。看着小皇帝胆小怕事,欺负小皇帝胆小怕事,废为弘农王,另一个9岁的陈留王为狄咸的刘勰。后来大概是因为大老粗看着失败者,越看越别扭,就杀了。

董卓废了邵,立了,标志着汉朝权威的彻底毁灭。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从刀锋和董卓开始是有道理的。从此,地方诸侯对东汉中央政府不再有任何实质性的尊重。后来依靠皇帝做诸侯的曹操,以及高喊提拔刘的刘备,都是在用巧妙的口号获取实际利益。拥帝使臣,拥帝是手段,使臣是目的;韩安提拔刘,安的汉在哪里,刘是谁的?

董卓是个粗人,天子脚下做不了精细的工作。看到洛阳城里的财富,他纵容士兵抢劫强奸,成了土匪头子。劫生劫死之后,何太后很快就下葬了,董卓连的藏宝也被扫了出来。“再奸公主,妻略宫人,严刑拷打,报复致死”,让大家都没有安全感。看洛阳和长安的铜人不顺眼,就把北京的铜人铜马全部没收,作为制作铜钱的原料。一是引发了通货膨胀,一石小米能卖到几万铜币(大概会有一石)?;其次,这种粗制滥造的货币不好用,世人当然怨声载道。

董卓也知道,大家都讨厌宦官滥杀忠良。他虽然胡作非为,也装贤良下士,大力提拔一些名人,但自己的心腹亲人没有一个身居要职。但是,名人讲的“歪理邪说”当然不听。袁绍早已与他翻脸,他也既往不咎,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自称也是校尉),封袁术为后将军,封曹操为校尉。但是,谁愿意为了这么一点小恩小惠,和一个“被虐被罚”的人在一起呢?袁术曹操接连逃脱,曹操也留下了“捉放曹操”的奇闻(只不过不是陈宫所为)。

天下诸侯早就对董卓不满,“欲争卓者多。”这时,董军郡知府乔桓伪造了三位朝廷官员(仍留在洛阳)致各地诸侯的书信,细述董卓的罪行,并表示“眼见迫害,自救无门,望助国家。”现在,大家都有了理由,名正言顺地结成了反对董卓的联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关东诸侯结盟讨伐董卓,推举四世三公、名臣袁绍为盟主。主要有:河内太守王匡、韩复、冀州牧、豫州刺史孔周、刘岱、兖州太守张淼、太守及其弟张超、太守、鲍信、冀北已故大将、袁术等。,哪一个都是人才,还有数万猛将。但谁能想到,当时默默无闻的孙坚和曹操会在东征中一炮而红(三国演义虽然写得很漂亮,可惜没有刘这样的人物)?

渤海太守官职太小,当不了盟友。于是袁绍自称骑战车的将军,以朝廷的名义授予其他人官职。但是,这些“忠义之士”看着董卓的实力,谁也不敢进攻。董卓听说袁绍带头造反,先把袁绍在洛阳城里的亲戚都杀了,然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摆出要大规模发兵的样子。然而,郑泰,一个高级部长,告诉他,这些诸侯只不过是宝藏。袁绍公子,纨绔高亮;张妙东平长辈,糊涂而迂腐;孔周的话是纸上谈兵,他不是董的对手。对于这样一群失败者来说出去是不是太掉价了?但西部羌人坚韧善战,必须防范。客观地说,郑泰的话不无道理。后来联盟因为内部原因真的是一塌糊涂。但作为一个忠于东汉的大臣(后来与荀攸等人合谋刺杀董卓),他所说的话实际上是诱导董卓上当,疏于诸侯防范。然而,他最大的错误是他是对的。当时董卓看到群臣众多,有些心虚。于是,我“听取”了这个建议。但还是心虚,不顾大家的反对,号召(确切的说是绑架)皇帝的大臣们搬到长安。有人劝阻,杀!走之前,我又洗劫了一遍洛阳。他捏造罪名陷害富人,然后强行命令洛阳数百万人迁居长安。寺庙、政府办公楼和房屋都被烧毁了。在方圆200英里以内,将没有鸡和狗。再做一次盗墓,洗劫过去皇帝大臣的坟墓,发一笔横财,跑路。但是,这个恶毒的“举动”最后还是被一些诸侯识破了,董卓这个纸老虎,做贼心虚!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魏武帝曹操,他后来对这种情况很生气。

曹操匿名从洛阳逃到老家后,招募了五千多人。联军开打后他也参加了,袁绍给了他奋武将军的称号。同盟国很多人看到袁绍兵强马壮,袁家的心腹党徒遍布天下,都视他为英雄。只有济北丞相鲍欣感叹曹操的才华,对曹操说:“你是唯一能拨乱反正的人。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一时强大,但必然灭亡(当然是袁绍)。你是世界的希望!”

董卓逃了,在洛阳被烧了,逃了(没打算也没胆子回来)。盟军是否应该全力以赴打落水狗?不要!袁绍等人还是害怕,没人敢先追。曹操试图说服他,但无济于事。曹操急了:“既然大家都来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董卓听说我们起义,想要调兵下到东方来抗衡,那就不可小觑了。现在洛阳被人放火烧了,绑架了田字或共青后,他逃到了西边的长安,整天提心吊胆的。沦陷在即,一战可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牛弹琴后,带着他的五千人马,向西追去。只有曹操的好朋友张淼派魏子来帮忙。追击到荥阳,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战后一场遭遇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北。”步兵中有许多伤亡。“曹操本人背部中枪,马被射死。关键时刻,曹操宗族之兄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曹操,大义凛然地说:“天下不能有洪水,不能有公事。".曹操终于逃脱了。徐荣见曹操,人数虽少,却是“争孙”,判断酸枣仁的盟友不会好对付,没有追击。

曹操打仗的时候,酸枣的十万联军在干什么?天天吃喝,公款吃喝,我心目中的董汉献帝早就换成杜康了(徐荣要是知道详情肯定后悔)。曹操看到杯盘狼藉,既气愤又失望,既沮丧又百感交集。他立刻痛斥这些打嗝的家伙:“如果你能按照我的计划,袁绍将军将带领他的部队进入金梦;酸枣的手下守住了高程,占领了险要;将军袁术率军入武关,摇动三员大将。不用打董卓,有理有据讨伐叛军就能立竿见影。现在你们是所谓的志愿者,却疑神疑鬼,游手好闲,错失良机。真是令人失望!你不害臊!”喝醉的家伙们,恐怕连曹操说的话都听不清,最多就是借助酒精脸红而已。

盟军如此虎头蛇尾,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真的没有开一枪就倒下了。从此,讨伐董卓的事情再也没有人认真讨论过。这样的失败从外部是找不到的,只能从内部找。虽然盟军寡不敌众,但他们被奇怪的同床异梦所吸引。冀州祭司韩福负责粮草供应,他担心渤海太守袁绍会危及自己的地位。现在袁绍当上了盟主,确立了骑车将军的地位,却违背盟主的命令,暗中拖后腿(个人利益已经凌驾于朝廷之上)。袁绍本人是个羊皮佬,却因为袁家的名声当上了盟主。很多协约国的人来这里,是因为平时受到袁家的照顾,他们只在乎兄弟之谊。口粮短缺,老板气急。会有人为9岁的小皇帝赴汤蹈火吗?曹操的苦心只能白费。

注:1,小帝都,额外。因为他在位时间短,《后汉书》没有惩戒他。

注2:柳岩看到了当时政治上的混乱,他的建议意味着为离开洛阳以避免灾难制造借口。

第二篇董卓之死

董卓不打了,联军总有事情做。初平二年春(公元191),汉赋袁绍等人以皇帝被董卓劫持为由,欲立刘玉为帝,连玉玺都准备好了。嘿嘿,他们给董卓列的一大罪名不就是擅自办事吗?现在为了打败董卓,你想先当董卓?曹操反对。汉赋袁绍碰壁的时候,给袁绍的弟弟袁术写了一封信,请他支持,希望少数服从多数。没想到袁术竟然偷偷有了逆反心理。远方的小皇帝正合他的口味。为什么他会变个成年人就在眼前给自己找麻烦?堆砌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说辞来对付哥哥,不以为然。韩府袁绍见大家都不同意,干脆直接派使者去劝刘玉,希望先造成既成事实,再逼大家承认。但这种阿谀也被拍到了马蹄上。刘玉痛斥使者,认为天子考虑这样的事情而不先镇压叛乱,实在是大逆不道,甚至说就算逃到匈奴(流放国外)也不能听。汉服袁绍挨了一鼻子灰,唯一的收获就是被曹操和鲍欣识破了,不过是董卓的第二。从此曹操就看不起他的青梅竹马袁绍,直到被彻底消灭。

董卓听说造反的家伙原来是这么一群走狗,得意忘形。在郭襄的基础上,他更进一步,称自己为太师以示庆祝。然而好景不长,诸侯之间

一个堪称董卓克星的狠将军崛起了,这就是孙坚。

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董卓还在西凉的时候,奉命和当时的骑将张温等一起征讨羌人。孙坚当时是张闻的部下。在榆中围城期间,孙坚曾建议沈州给他一万人,先切断羌人提供粮食的路线,做到“数毒不断粮”。沈州不听,坚持包围榆中程健。结果,他的粮道被羌人切断了。无奈之下,弃盔弃甲,“弃车而归。”董卓对孙坚的计划评价很高,认为如果能采纳实施,凉州就能定下来。诸侯反叛董卓后,孙坚不甘落后。不像袁绍等人无所作为,他总是主动寻求战争。虽然徐荣在他出师不利的情况下打败了他(看来这个徐荣还真是个人物),但他也抓住了吕布在胡振内部不和的机会,将其打破,并“大呼华雄为统帅”(错把《三国演义》颠倒黑白,孙坚却成了华雄的手下败将)。董卓知道了孙坚的厉害,就派李去游说孙坚,要他结婚,封官。孙坚不仅严词拒绝,还发誓要“灭董卓三族,显四海之郡”。软的不听,就得来硬的。但是董卓和吕布都不是孙坚的对手,都是当面败下阵来。打了胜仗的孙坚,出马到新安、渑池寻找董卓决战。董卓心有余悸地对部下说,诸侯都没用,唯独孙坚不是等闲之辈,你们要小心。一副“孩子应该像孙文台”的样子。董卓精心部署了对孙坚的防御后,回到了长安。孙坚也在忙着给董卓擦屁股——灭火,修复董卓挖掘的陵墓等等。,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如此神勇的孙坚为何中途退兵?《三国演义》中写到孙坚在洛阳城得到了汉朝的玉玺,于是在扮演了自私自利的角色后退兵,并因此与袁绍、刘表结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此有所记载,但裴松之在笔记中表达了他有理有据的怀疑。陈寿在编《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家的记载,有一段玉玺是抄自吴人的记载。裴松之认为这很可能是吴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而发明的。把孙坚退赛的原因归结为政令不可信,或者至少过于片面。但是有一点,虽然《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但是历代史家白纸黑字的认定,那就是孙坚和曹操一样,看到群臣的勾心斗角后心灰意冷。

原来孙坚在前方作战的同时,后方的联盟已经乱了。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听信谋士规训之策,不流血从汉府夺取冀州。前后的一系列操作,除了杀死公孙越的那部分,和《三国演义》描述的大体一致。战术上高明,但战略上呢?董卓愚蠢地劫持了小皇帝,现在你这个盟主又带头对盟友下黑手。现在诸侯们明白了什么是狗屁联盟,狗屁领袖!于是这个联盟彻底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东郡县,事务合并以壮大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坚攻打董卓时,依附袁术(提供军粮),背靠豫州。袁绍的袁术兄弟反目后(兄弟反目似乎是袁家的基因),袁绍又派人做了豫州刺史,带兵攻打豫州,明目张胆地想给孙坚一个根治的办法。孙坚听了,仰天长叹,泪流满面:“我们不是一起募集志愿军帮助国家吗?如今奸贼董卓屡败屡灭,为何还要胡来?”我能和谁一起做到最好!”无奈之下,李先打败了袁绍手下的豫州刺史。从此,孙坚不再招降,也不敢对董卓有任何讨伐。这一战,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作为袁术的部将,被派去帮助孙坚,却中箭身亡。公孙瓒因此迁怒于袁绍,两家结怨。

从那时起,诸侯之间就开始了真正的混战。最强大的袁家也被分裂成两派,袁绍和袁术水火不容。袁绍是长子,却是虞姬小老婆生的。袁术是第一,兄弟俩都有看不起对方的理由。袁术看到天下英雄都羡慕袁家的名声,但大多是投靠袁绍后吃醋。他鼓动公孙瓒攻打袁绍,派孙坚攻打与袁绍关系密切的刘表。刘表的大将黄祖不是孙坚的对手?然而,孙坚胜利后异常高兴,却在追击中意外中枪身亡。一战,原本占优的公孙瓒再次被袁绍击败。袁术气得两眼发直,毫无办法。从此,邵就再也不能善待刘了。,

就在这个对抗董卓的联盟一片混乱,名存实亡的时候,从长安传来了好消息,董卓死了!

董卓离开洛阳后,并没有马上去长安,而是顶住了孙坚的进攻。直到初平二年四月,他才去长安。董卓不在期间(约一年),长安由司徒王云主持。王云,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举止得体。他虽然暗地里考虑东汉朝廷,但表面上对董先生还是相当恭敬的,所以深得信任。董卓到了长安后,把他在洛阳的倒行逆施完全照搬到长安,大搞裙带关系。他在洛阳时,对宪下士能以礼相待,亲戚中也没有人身居要职。也许是诸侯的反叛让他觉得别人不能信任他,所以把弟弟和侄子放在了关键位置。他的车穿得像天子,不上朝,就把所有的官员大臣都叫到他家去“上朝”。他还建了一个码头,70英尺高,70英尺厚,里面储存了足够30年的食物,说:“如果你不能统治世界,就躲在里面养老。”嘿,嘿,你打算当30年的缩头乌龟,那你在说什么?

董卓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为此被暗杀过,于是就把身为弓马父子的吕布作为自己的保镖。但是董卓很极端。他因为吕布的一点小错就大发雷霆,拔出戟向他掷去。吕布灵巧地避开后,两人都觉得过分,互相道歉。但是这件事不可避免的在吕布心里留下了阴影。吕布又和董卓的侍女有染,总是担心被发现。我看到王允一副长辈的样子,就把我的担心和差点被董卓打死的事情告诉了他。一直在暗中算计董卓的云如何放过这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说出了自己的整个计划,并极力劝说吕布以知情人的身份入队,说:“你姓陆,不是你的亲骨肉。什么是父子?掷戟时,是否有父子感邪!”吕布终于答应了。就这样,董卓最信任的两个人一起开始了刺杀董卓的阴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抵达长安整整一年后,王允和吕布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当时十一二岁的汉献帝小病痊愈,大臣们纷纷入宫祝贺。董卓没有放松警惕,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向皇宫走去。但这些岗哨中夹杂着吕布安排的十几名战士,为董卓“服务”。董卓一进宫门,就被吕布的家乡骑都尉李肃刺伤了手臂。董卓受了伤,掉下车后还在捞最后一根稻草:“吕布呢?”吕布回应:“有贼信!”董卓意识到自己的好儿子吕布早就背叛了他!死到临头,估计是骂了世界上最恶毒的话才被斩首的。吕布立即拿出圣旨,声称除罪魁祸首外,绝不向党内要求。于是士卒欢呼百姓载歌载舞,长安城里的人都聚在一起喝酒庆祝董卓的倒台。皇甫嵩等人突袭码头,董卓灭族后,搜出黄金2万斤,白银89万斤,其余财宝更是不计其数。曾经名噪一时的一代宗师董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平心而论,董卓也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然而,他的残忍是前所未有的。裴松之的评论,夏杰和商周的评论,暴虐的秦王莽的评论,都是经年累月的败坏和乖张。而董卓自初平元年(公元190)入关洛阳,至初平三年败亡。前后短短三年,他的罪行暴露无遗,毒遍天下。他真是没心没肺,前无古人。董卓进入长安后,曾经问了德高望重的黄福松一个傻问题:“你怕我吗?”黄福松的回答简洁有力:“如果能实行德治协助朝廷,我太高兴了,怎么会害怕呢?”“你胡作非为,倒行逆施,天下没有人会怕你,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现在董卓大概会明白,当这个世界害怕单纯依靠暴力的时候,就是他被斩首的那一天。

这是前两个。如果你觉得好看,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