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闸建设历史

关于清江门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明初杨士奇的《进京记》: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初七抵达淮安,天晴,午后过清江门,在清河县过夜。《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十一月,淮安都督石文燕曰:‘淮安堤坝行船,每逢大旱,坝下淤泥浅,是重劳力。城市附近的老清江浦二号水闸比去年垮得更厉害,就央求找个公司来建,方便沟通。“从中。”记载只称“清江埔二号水闸”,并未列出具体水闸名称,但推测清江水闸的可能性很大。

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平江的陈波宣修复疏浚了江浦河,开启了清江浦的辉煌历史。陈玄河上有四门:石峰、清江、复兴、新庄。“人们在合适的时间打开和关闭非常方便。”启闭的方法是开一门,关二门,即清江、复兴、辛庄配合,每开一门,关另二门,做到“江面常平,船易行”。

黄河攻陷淮河后,闸座未关,黄水侵入江浦,造成“秋水共坠,舟在闸上。如果很难爬到天上,每条船就要用三四百人,但还是无法穿越。急则断缆沉舟。”

万历七年(1579),巡抚潘继勋在闸旁开(岳)河,减缓清江闸急流,方便拖运。万历十七年,河上建水闸。

清朝以后,朝廷继续重视清江门的修缮。清朝以后,康、雍、甘、贾、道各朝重新加固,最后大门放宽到7米。水闸下的池塘又深又宽,却是运粮的唯一咽喉要道。在运粮季节,万辆油罐车和654.38+0.2万辆油罐车“行万里路”蔚为壮观。

1939年,侵华日军入侵,清江门被炸毁。1946年,苏皖边区政府将其恢复,并改名为若飞桥。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