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遗址的历史变迁
穿过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经西藏金沙江、那曲到达拉萨的藏汉政治文明古道,就是唐代的唐蕃古道。宋元明清时期朝廷多次开辟的川藏路,将更多的茶叶输入藏区。到了清代,云南普洱茶也传入藏区。宋朝时期,由于北方边疆战事不断,加上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作战和运输需要大量马匹,因此宋朝将“茶马互市”的重心从西北转向西南。内地通往康藏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四川的利州(汉源)和雅州(雅安),两地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
元朝由于军马自给,不需要茶马交易,官方对茶叶的控制完全是用税收来充实财政。到了明朝,北方再次爆发战争,朝廷急需军马。恢复了以茶换马的旧制度,实行茶马司“茶引制”。禁止私运茶叶到民族地区,也禁止越过二郎山引进茶籽。罪犯将在今年被判处死刑。清代,边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乾隆时期,彻底终止了以茶换马的政策。“茶叶引进制”改为“岸上引进制”。岸是指茶叶有固定的采购地点和销售范围,港口和航线都在官方指定的范围内。随着清朝逐渐放松对茶叶的管制政策,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以藏汉茶土(土特产)交换为中心的贸易。到清朝中期,很多人靠经营边茶发了财,雅安、名山、荥经等县的茶商发展到70多家,以边茶为中心的民族资本逐渐发展起来。康熙四十一年(1902),清政府在箭炉(康定)设官监管茶叶贸易,康定形成了藏汉贸易中心。清代前中期地处藏、汉交通枢纽的康定,必然成为汉藏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边境茶产业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当时的炉城(康定)在《清史》中说“城的根基建在商业上,市民十之八九是商人。”
历代对边境茶的政策都是“以茶治边”,以茶治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是一套重征茶税、官卖垄断茶叶贸易的政策,以达到以茶治边的政治经济目的。
自唐代以来的“茶马互市”和后来的“茶土互市”,联系了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始于唐代的边疆茶产业,客观上成为联系藏汉民族的重要纽带,在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雅安、名山、荥经、天全、泸定等地到藏汉贸易重镇康定,从康定到青海的玉树、昌都,途经西藏的芒康、察雅、江达等地,直到拉萨,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是中国历史最长、茶叶运输量最大、汉藏民族文化经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这条大通道的始、中、中段都在康巴腹地甘孜州。而甘孜州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生态文化格局,使得川藏茶马古道贯穿甘孜藏族自治州。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已经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贫穷落后局面,靠人驮马作为运输能力。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飞驰,把藏民需要的茶叶、生活用品运往各地;成都直飞西藏拉萨,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苦涩历史。